杨振宁的平凡一面

1.27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这位生物学家说,他喜欢美味的食物,更喜欢丁太峰的馒头,也对战斗的蛞蝓和金丝猴感到好奇。数学家说他喜欢谈论区块链;科学史家说他的写作能力让人感到惭愧。

他的家庭图像记录了他的活泼和琐碎。在复原并首次公开的8毫米胶片镜头下,他看着大儿子骑着老式高脚自行车滑倒,妻子以摇摆的骑行姿势跨过镜头。他还看着小女儿在胡同里摇摇晃晃地骑着独轮车,反复喊着:“永别了,小心点,停下来,很危险,停下来,请停下来,不好了,不好了……”在说出最后一句话之前,他的女儿倒在了靠近主干道的小巷尽头,所以他松了一口气“感谢上帝”。圆珠笔生产设备

他就是杨振宁,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1月24日刚刚结束的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式上,他在中国科学界的后辈们纷纷拾起与这位大师相处的闪光时刻,为我们从遥远的新闻纸中拼凑出一个更加生动、可爱、有趣的杨振宁。

他的生活可以由诗歌组成。在首映礼上,伴随着悠扬的旋律,生物物理学家王志珍和清华大学教授蓝雪朗诵了杨振宁最喜欢的短诗《天真的预言》。“从一粒沙子看到世界,从一朵野花看到天堂。把无限握在你的手心里,它会在一瞬间变成永恒。”在动荡的战争年代,父母的怀抱撑起了一片广袤的自然乐土。杨振宁的足迹遍布合肥、厦门、北平和昆明,他在海边捡美丽的贝壳,用大大小小的球凝视太阳、地球和月亮。爬过清华校园的每一棵树,研究过每一棵小草,与蝴蝶或蚂蚁搬家等重大事件对话;我还和朋友在昆明的茶馆里辩论量子力学,从白天辩论到晚上,直到谁也说服不了谁,然后从宿舍的床上爬起来,翻开海森堡的书。

也许正是这种沉浸感,在此后的许多年里,他的物理学最终变成了一首如此美丽而有力的诗,所有复杂的思想都藏在寥寥数行中。那些数不清的复杂现象被简化成几个奇妙的方程,浓缩成宇宙物质结构的基本原理。物理学的四个分支和13项重要贡献,黑色大理石广场镌刻着艺术和永恒。

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感叹道:“我一直痴迷于物理学的统一理论。当我在计算机建模过程中读到杨的规范群和相变理论时,真的很佩服。我们必须知道,人工智能的漂亮模型很少,现在很多人谈论的大AI模型都非常丑陋。”

但是诗歌并不总是纯洁美丽的。作为中华儿女,杨振宁的人生经历浓缩了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巨变。“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在杨振宁看来,他的生活是一个圆圈。无论你是远赴他乡伤心地离开故乡,还是坚定地回到故乡,分离和重逢都是过去100年中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故事。夹在中国和美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之间,杨振宁的家庭也体现了这种分裂和胆怯。他回忆起1960年邀请母亲访问日内瓦的情景,但母亲一再拒绝。因为我母亲年轻时经常裹小脚,她担心她畸形的脚暴露了中国的落后和丑陋。60多年过去了,这样一个故事出现在一部纪录片的镜头中,依然显得极其深刻和沉重。

这不仅是杨振宁自己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如何做出选择和对未来做出承诺的问题。它需要机会、决心和热情,没有人比杨振宁更适合这座桥。因为他自己看到了最大的平等,“科学活动对所有文化和人类开放。”无数更年轻的科学家被他的故事所鼓舞,一波科学家因他的选择而流动。西湖大学校长石这样描述这种能量:“在我接触的圈子里,很多人会说,看,杨先生回来了!它将影响60岁、50岁甚至40岁和30岁的人。也许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不会回来,因为杨先生在清华,但他的老师会回到清华,因为杨先生在清华。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即使在过去的20年里,杨先生也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进步和人才引进。”

此外,杨振宁的身份从来不局限于伟大的科学家,他也是一位直言不讳的公共知识分子,一位无私奉献的长者,一位热心的教育活动家…更多精彩讨论和细节请见杨振宁传记纪录片和纪录片首播,其中纪录片已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频道和Tik Tok APP智课账号上线。

以下是1月24日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式圆桌讨论实录。主持人是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钱颖一。出席圆桌会议的嘉宾包括西湖大学校长石、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谢新成、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刘灿灿。

杨振宁平凡的一面

钱颖一:在这一部分,请四位老师和我们分享他们看完电影后的感受。先说石老师。你是三个制片人之一。你也出现在刚才的电影中,你和杨先生有很多接触。我希望您能与我们分享一些您与杨先生交往中印象深刻的故事或事情。

石:因为时间关系,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2009年9月,我回到中国后不久,北京大学的饶毅和清华大学的杨振宁一起组织了一个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论坛。那是我唯一一次听杨老师讲了60分钟的物理之美。他用最原始的材料制作了自己的幻灯片。每一位大师级的物理学家,从爱因斯坦到狄拉克,都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人性观点、学术进步等等。虽然我对大学物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听了那堂课,我感觉不仅恢复了,而且对物理的感性和对世界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语言非常简洁,但见解深刻,他对问题的观察非常详细和深入。他是个天才。

钱颖一:一位生物学家听了一个小时物理学家的讲座,印象深刻。谢新成老师是物理学家。请和谢老师分享一下你对杨老师的印象。

谢新成:一开始我是想讲讲我对杨老师物理的理解,但实际纪录片,特别是刚才朱(邦芬)老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所以时间关系就不赘述了。我自己的领域其实不是杨老师的主流领域。即便如此,在我自己的科研生涯中,我也不得不多次阅读杨先生的原著(大约三四部)。虽然它不是最著名的文章,但我在职业生涯中一直需要仔细研究,这表明他在物理领域的广度也体现在纪录片中。

纪录片提到,杨振宁先生在90多岁后继续撰写原子能领域的文章。刚才朱老师提到他的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实际上,一些文章发表在著名的外国杂志上,但他继续不懈地工作在第一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通过我和杨老师的接触和讲话,我觉得他对整个科研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乐观的。改善气氛非常重要。希望我们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始终工作在一线,真正在工作上有所突破。

钱颖一:谢谢你。接下来,请欢迎研究人工智能的朱松纯。

朱松纯:今天和大家一起观看纪录片《杨振宁:科学百年》,我非常感动。我从小就向往物理。1986年,我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的高考,并被统一的梦想所吸引。结果家人去了招生办,改了我的愿望。当时大家都认为未来科技的前沿可能在计算机方向,所以我进入了计算机专业。但我一直认为计算机比物理浅薄得多。

刚才杨老师在纪录片中提到,他的论文有三分之一是统计力学(统计物理),三分之二是宇称。我在哈佛大学做博士研究时,有幸有两次机会接触到杨先生的作品。在计算机视觉建模的过程中,我看了杨老师的两篇关于统计物理的文章,当时非常惊艳。

第一篇是重整化群。当时,我们想建立一个视觉模型。人们用同样的视角看世界,我们的感受是不变的。因此,视觉模型的比例应该是恒定的。有人指出物理学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我找到了他的文章,看了之后非常震撼。防诈骗信息库

第二次是相变,他在影片中谈到了相变理论。相变是冰水蒸气在一定温度下的状态转变,比如零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现象。他们实际上可以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统计物理模型中的一个特征,即概率模型的熵率函数的一阶导数在某一点不存在,即存在一个奇点,该奇点在该点不可微,并且有多个导数值与之对应,从而发生相变。当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建模时,我们经常从一个模型切换到另一个模型。例如,逻辑(像冰)、概率(像水)和神经网络(像蒸汽)同时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我们如何切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是否能像杨先生那一代物理学家那样用简单的物理方程来解释非常复杂的现象,我们钦佩物理学家在这方面的工作。要知道,现在人工智能中的美学模型很少。现在很多人谈论的大AI模型都非常丑陋。这些型号是什么?他们仍然不清楚,更不用说美感了。

杨先生在山顶为我们这些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树立了标杆。因为我一直痴迷于大一统理论,所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的时候并没有放弃。我认为智力也是各种现象(认知智力、知觉智力、具身智力、心理智力、社会智力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各种现象(光、电、磁、引力等。).我相信在这么多复杂而不清楚的现象背后一定有一个非常简单而美丽的数学理论,这是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所共有的。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30多年后,我仍然相信这就是为什么我后来从事通用人工智能AGI。我认为AGI一定不是一个拥有数万亿参数的大型模型所能制造的如此模糊的东西。它一定是一件非常美丽而简单的事情。在影片中,杨先生一直在谈论物理之美。这一点,我觉得在精神上受到了杨先生和他的人民对美的追求和信仰的影响,就是你相信这个东西一定存在,所有的科学都追求用最简单的模型来解释复杂的现象。

我相信科学的前沿确实正在向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转移,从物理学空转向信息、思维和认知空。在这些新的空中,它们的复杂性和模型明显不同于物理学,这也是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机会。

我们希望北京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这个科技中心必须有原创的思想和原创的技术路线,不能跟着别人的大模型和AlphaGo走。建造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有勇气、胆识和决心在新的科学园地里构建自己的理论。有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只会做一个转移和铺垫,但我相信我们可以像杨先生一样做出大师级的成就,引领世界,我们可能有机会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可以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的成就。

钱颖一:刘独龙老师研究科学史,科学家向前看。他说他们的科学史是落后的,但有时当他们向后看时可以看得更清楚。除此之外,刘独龙老师与杨老师交往甚多。请与我们分享你印象深刻的故事。

刘直言:你已经说出了我想说的话。事实上,这是我们的老院长卢永祥说的。我们科学院的大多数研究所都具有前瞻性。你正在回顾的东西对回顾也是有用的。有必要停下来回头看看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看看周围的环境如何。这是一种历史感。历史感是一种高级的思想体验。你既可以了解唐宋元明清,说出清朝十位皇帝的庙号,也可以了解历史。

我认为杨先生是一位特别有历史感、工作在最前沿的科学家。我比较早接触他(三十年)。20世纪90年代初,他问一位去过西施的老师张奠宙,能否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现代科学的文章。后来张老师告诉我,我给他发了几个短篇,都走样了。

后来,杨先生在他的著名文章《中国近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引用了这句话,他记得我是一个无名小卒。我在不同的场合被介绍过,因为我很害羞,不愿意麻烦大人物。没想到杨先生总是说“我知道”甚至“我很清楚”。

刚才,我们看了这部电影,知道他还保留了一些物理学家的视频。刚才朱先生说得特别好:“白银时代的一些物理学家。”我也问过杨先生这个问题,我问是不是可以说你处于白银时代,而杨先生本人就是物理学白银时代的代表。他研究了许多物理学家,从黄金时代的爱因斯坦到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之间的那些人,包括量子力学的建设者,并对他们的研究风格进行了非常中肯的分析。同时,他还研究了施温格和戴森等同时代的人。

他还非常关心中国的现代物理学。他曾经批评中国在这方面很糟糕,这让一些同事感到尴尬。我想一方面这是他的口头禅,另一方面也是事实。我们做得还不够深入他的内心。他提出中国近代物理界至少有五个人值得研究,一个是王守敬,两个是吴和姓吴,最后两个是和王。他们的工作都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完成的,尤其是在王抗战时期。他们在物理学前沿的想法与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有关。当然,我们中国的科学史家应该做这些人,所以我被他们说服了。最近,他还对吴健雄的贡献发表了精彩的评论。我看了这部电影,觉得非常好。

刚才朱老师也提到了杨老师2005年的文章。我可以讲一个小故事。2005年是国际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碰巧我们在北京举办了第22届国际科学史会议,我是会议组委会的负责人。我告诉杨先生,我读过他前一年在乌尔姆写的纪念爱因斯坦的文章。我们能请你用这个做一个会议报告吗?他说不用,我给你重写。我有一篇新文章给你。他在不到三个月后写了它,他在大会开幕式后做了一个主题演讲,即《爱因斯坦:愿景与机遇》。

石:大家都在谈论杨先生对学术的看法。让我告诉你一些关于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活动。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老人,而且他天真烂漫,特别喜欢吃东西,尤其是丁太丰馍馍。有时候我们在清华吃饭,会从丁太峰那里订一笼包子给我们送过来。第一次和杨先生出去吃饭是在中关村当代商城6楼的鼎泰丰。

还有一次,杨先生要去范曾先生家吃饭,并邀请我们一起去。范曾先生养了一笼果果,应该是会叫会打架的那种。杨先生特别感兴趣,想打开像保温杯一样立着的笼子。结果它一碰到笼子就掉下来了,盖子被打开,露出了鼻涕虫!每个人都很匆忙…其实杨先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很普通,很平凡,但是很善良。

不老练的科学家

钱颖一:下一个问题是四个人的问题。除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外,杨先生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并不为外界所理解。请与我们分享你所知道的更多信息。

谢新成:你不知道的我可能不知道,但我想大家大概都知道。我认为我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即使是可能得罪人的事情,也是非常坦率和真诚的。我知道这一点,每个人可能都感觉到了。

朱松纯:我们许多顶尖科学家都不敢说话。他们害怕公开谈论科学中有争议的事情,因为害怕得罪人。有时候我们怕得罪领导,有时候又怕得罪同行,所以在会议上,大家都很和谐。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在演讲中表现得很好。让他们说话。他们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说客套话。这种氛围对科学的发展非常不利。

我很钦佩杨先生几年前对高能物理项目的演示。我在这里不评论他说的是否正确,但他站起来敢于说他不同意,并给出了他反对的理由。敢于站出来说得罪很多人的话,这种精神是当代所缺乏的。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科学家在科学论证中不那么圆滑和不那么老练是不可能的。

我现在的很多发言都被好心人提醒:“朱老师,为了你的安全,不要说这些。”我经常需要被“保护”。我认为这主要是缺乏科学文化,这是科学界的一个问题。说到底,科学辩论需要科学家敢于发声、敢于争辩。年轻人要敢于否定前辈,不要在演讲或写邮件时对“亲爱的院士”保持沉默。我想杨先生在这件事上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想再说一件事。现在,中国科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正在走向世界科学舞台。但是每个人都在问,为什么我们没有世界级的大师?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一直在否定我们自己的人民。你认为霍金是大师吗?你认为图灵是大师吗?在中国的舆论中,都说他们是世界级的大师,是科学的巅峰。

然而,每个研究物理的人都知道,杨振宁的科学贡献远远高于霍金,这是一个客观的事情。但为什么霍金在中国如此受人敬仰,而杨先生却饱受批评呢?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能在世界舆论中保护我们的科学家和宣传我们的杰出科学家。我们的民族将没有代表,我们只能永远崇拜外国科学家。

刚才杨先生说,他最大的贡献是使中国人有信心在国际科技前沿做出突出贡献。然而,我认为今天的中国人对科学还不够自信。我们的社会总是否认我们自己有才华的人,并抓住他们的小事不放。我想在这里呼吁,中华民族不是没有搞科学的人,而是只有不佩服我们的人。

刘直言:我很佩服他的码字能力。我们的许多文科编辑,甚至记者和作家,现在都读不懂他们写的东西了。让我们看看杨老师给我们的范文。《邓稼先》《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真的很美。出国多年,我们肯定不会在美国频繁使用汉字。因此,它是引人注目的。还有他的艺术造诣。这部电影中有许多范曾先生的镜头。事实上,认识杨振宁的艺术家有很多,比如儿时玩伴、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和雕塑家的熊秉明,以及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吴为山。杨先生的审美品位很高,给我印象特别深刻。

石: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刚才纪录片的这一部分非常好,但它没有强调在杨先生和李先生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中国人民对世界没有足够的信心,认为中国人民不能做好科学。原因很简单。中国人很少做出代表世界科学前沿的发现,而且当时中国人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对于中国来说,1957年两位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对当时的一代人乃至后来的几代人都有很大的触动。今天的孩子可能不这么看。他们只是读课本。别忘了儿童教师的老师都是那个时代的人。

当我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时,我的老同事告诉我,他们都认为戴尔为中国人民甚至亚洲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让中国人意识到他们并不傻,我们也可以做尖端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第二,杨先生回来后,人们经常说他老了,这也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无可争议的是,杨先生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主播,帮助清华引进了一批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级科学家。

杨先生回到中国和清华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对海外资深学者影响很大。在我接触的圈子里,很多人会说:“你看,杨先生回来了!他将影响60岁、50岁甚至40岁和30岁的人。”也许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不会回来,因为杨先生在清华,但他的老师会回到清华,因为杨先生在清华,这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因此,杨先生在过去的20年里为中国的科学进步和人才引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支持年轻一代

钱颖一:时间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会问一个人一个问题,其他三个人各自用一句话简要概括。问题是,杨先生是西湖大学的名誉董事长。这对你和西湖大学意味着什么?

石:实际上,总之,西湖大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大学,但它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大力支持。2016年,杨先生接待詹姆斯·西蒙斯夫妇访问清华时,特意请我从杭州回来吃饭。杨先生告诉我,西蒙斯很有钱,愿意进行慈善捐赠,这可能会帮助西湖大学。杨先生还不止一次地说,如果他年轻30岁,他会加入西湖大学,就像他在西施分校一样,并创建一个新的学科。当然,我相信在杭州这样的好地方,西湖大学会走得更远,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谢新成:杨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惜字如金,总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没有废话,我就不说了。

朱松纯:感谢石、饶毅和潘建伟发起制作这部纪录片。我认为意义重大。中国需要热爱我们民族的优秀科学家,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关键十年涌现出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大师级科学家。

刘直言:我重复一下的话,杨先生是海洋之锚,爱因斯坦在德国,德国是世界物理中心,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而美国是世界物理中心。愿杨先生长命百岁,继续为我们树立榜样。

:刚才电影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杨先生说的。这个世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如此复杂的物理世界可以用如此简单而美丽的数学公式来描述。我认为这是所有科学家都非常嫉妒物理学家的一个方面。联众天天斗地主无需要网

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杨先生在海边捡贝壳。他说他捡了几个贝壳,我相信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应该捡更多的贝壳。

感谢四位老师今天的精彩分享,谢谢大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杨振宁的平凡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