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2024年有何精彩值得期待?对话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赵玉生记者戴瑞

2024年中国载人航天发射有哪些亮点?中国首次登月月球背面采样意味着什么?此外,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封面新闻近日专访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空科学研究院探索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

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空科学研究院探索委员会副主任。受访者供图

中国空站很精彩。

自2023年10月26日进入中国空站以来,神舟十七号为期6个月的空站“出差”已过半。在这三个月里,唐洪波、唐、蒋新林三名航天员先后完成了平台维护、科学实验、首次出舱和核心舱太阳翼实验维护等既定任务。

2024年1月17日晚,随着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地面支持下打开天舟七号货运飞船舱门,开始转运“年货”和实验物资。

2024年1月17日22时27分,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空腾空而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图

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将执行四次任务,除了已与天宫成功交会的神舟七号货运飞船外,还有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神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其中,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的乘组由三名航天员组成。这意味着中国空空间站今年将进行两次在轨转移,6名宇航员将陆续进驻“太空之家”。

自2023年天舟六号发射以来,天舟货运飞船采用了改进的货舱,有效提高了装载空间和装载重量,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货运飞船之一。

“这一次,天舟七号是经过改进的全密封货运飞船。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货运效率最高、在轨保障能力最全面的货运航天器。”焦维新用从“快递”到“快递”的类比向记者描述了天舟七号任务的亮点——技术进步压缩了近距离制导的飞行过程,减少了“走走停停”,使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在入轨后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快速交会对接

“中国已宣布将适时推出扩展舱,此次升级将为空站提供更多扩展室。”焦维新表示,中国空站的基本构型未来将从“T”型升级为“X”型,近期“X”型构型将升级为“干型”。随着空站的不断升级,中国空站有望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创新科技成果。可以说,中国空站有着美好的未来。

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土壤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消息称,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产品分别由安-124和运-20运抵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随后通过公路运输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目前,发射场各项设施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嫦娥六号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发射。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日,嫦娥六号的探月之旅入围了《自然》杂志发布的年度关注事件。截至目前,10次月球采样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但月球背面比月球正面更古老,并且存在月球三大地形之一的艾特肯盆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焦维新表示,选择艾特肯盆地作为嫦娥六号任务的预选着陆区,旨在发现和收集不同区域、不同年代的月球样品,以增进人类对月球的了解。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中国首次无人返回月球。与嫦娥五号相比,计划中的嫦娥六号任务有何不同?焦维新介绍,嫦娥六号原本是嫦娥五号的备份,现在它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将前往月球背面收集月球样品并将其带回地球,同时在着陆区开展科学探测和国际合作。这将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

2020年12月2日22时,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面自动采样。据新华社

焦维新还提到,由于嫦娥六号将在月球背面着陆,因此无法与地面监测站直接通信。为了完成月球背面航天器与地球的通信,我国新研制的鹊桥二号中继通信卫星计划于上半年发射。嫦娥六号任务完成后,鹊桥二号将择机调整轨道,继续为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及后续探月任务提供服务。autorun病毒专杀工具

据了解,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初步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焦维新说,月球南极和地球南极类似,都在最南端,非常寒冷。月球南极的一些地区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不受阴影的影响。因此,它是建立栖息地和科学研究站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月球南极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登月目标,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甚至是资源和能源。世界各国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一新的黄金地带,试图在这一领域获得机遇和优势。

商业航天产业链是封闭的。

2024年伊始,中国商业航天事业迎来“开门红”。

1月11日,由东方空研制的“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成功。它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也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型谱。

索尼u100

“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场。据新华社奔腾电饭煲好吗?

1月23日,由中科宇航研制的“李健一号”遥三商业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一箭五星”方式将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多项卫星平台和载荷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

李健、朱雀、神舟、双曲线和谷神星等一系列商业运载火箭的连续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商业运载火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焦维新透露,去年他曾受邀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提前观摩朱雀二号遥一运载火箭的发射准备工作。“作为世界上第一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火箭的技术空白。一些国内私营航空航天公司实现了技术创新,在某些领域可以媲美甚至超过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除了卫星和火箭,发射场建设也是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近日,在海南文昌,与文昌航天发射场毗邻的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工位正式落成。随着卫星、火箭和发射场的商业化,中国商业航天的全产业链已经成型。

记者注意到,为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北京、Xi、深圳、上海等城市已发布相关行动计划,推动商业航天发展,加快布局航天全产业链。在北京,“南箭北星”的产业布局日渐清晰:在大兴区和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和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打造海淀区商业卫星产业基地,做强“北极星”。在上海,未来将围绕空之间的卫星制造、发射、地面系统设备、信息应用和服务,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

“新一年商业航天‘开门红’背后的突破,为国内商业航天探索出了规模化、便利化、低成本的新模式。”焦维新认为,从卫星订单到商业火箭研制,再到商业发射场,中国实现了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闭合。与“国家队”相比,商业航天能更好地在创新、容错和降本上找到最佳结合点。未来的商业航天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中国航天2024年有何精彩值得期待?对话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