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大潮拍岸,本土供应商叩开合资品牌大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字| |HiEV大蒜研究所,作者|张,编辑|德信

2014年前后,新能源汽车赛道方兴未艾,催生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地平线等一批本土汽车供应链公司的崛起。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本土供应商在电气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023年以来,整个汽车行业加速进入智能化下半场,本土供应商呈现“三级跳”上车趋势:

第一阶段,上了自主品牌的车,一直在走,也在不断推进;

第二阶段部分供应商已经拿到合作车企的定点,预计今明两年量产交付;

第三阶段,与外国品牌一起上车,目前由一些本地供应商计划。

其中,二期合资品牌是重头戏。

与燃油车时代相比,本土供应商的话语权相对较弱,而在智能化转型期,本土供应商正在与合资品牌建立全新的合作模式,全球汽车供应链格局开始重塑。

陆续上车:从BAT大厂到供应商新秀

BAT是最早进入智能化的公司。

智能化体现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上。围绕这两个领域,BAT都做出了布局。

2015年,阿里巴巴和SAIC成立的斑马智行作为“互联网汽车”获得了巨大成功。此次合作本质上是对智能座舱的探索。

百度Apollo已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投入研发,车载合作持续进行。2021年,百度Apollo与现代汽车达成合作,并在东风大岳起亚车型上展出了基于百度ai语音技术的智能语音助手和“具有无人驾驶能力的L4自动泊车产品”。

类似的合作项目,BAT厂商已拿下多个定点,推动汽车智能化浪潮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以地平线、禾赛为代表的一批自动驾驶供应链公司悄然成立,在ADAS和自动驾驶感知算法方面发力的Momenta、MAXIEYE等一批初创公司也进入市场。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这些公司在大规模进入自主品牌后开始敲开合资车企的大门。

上个月,地平线与奥迪股份公司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宣布成立合资公司CARIZON,将基于地平线征程的家族计算方案开展研发工作,落地的智能驾驶方案将搭载在奥迪股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纯电动车上。

HiEV还了解到,大众汽车的智能座舱芯片方案将采用“高通+核心技术”的方案和三星提供的少数芯片方案。前期主要采用核心座舱芯片X9 HP,后续将采用X9 SP方案。

新驰科技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HiEV,“大众感兴趣的是新驰的成本优势和功能安全性。大众新车将具备V2X功能,需要一个独立的域来控制V2X,功能安全要求相对较高。高通的8195和以前的芯片不能满足要求,8295的成本对公众来说有点高,这就是芯片上车的原因。」

本月,MAXIEYE宣布获得广汽丰田量产项目定点。

“致胜广汽丰田的背后,离不开算法技术的敏捷性、定制化、差异化和本土化。不仅如此,我们还认可了广汽埃安、广汽传祺等自主品牌旗下车型的稳定交付能力。该公司今年还将指定其他合资品牌量产项目,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力SAIC的外国品牌。MAXIEYE创始人周向HiEV透露。

以上是中国本土供应商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的大致上车流程,这意味着中国本土公司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正式进入合资品牌,全球汽车供应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变量。

为什么本土供应商能崛起?

在智能化转型期,本土供应商为何能持续获得合资品牌指定,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合资车企对新技术相对谨慎。

合资品牌的研发总部分布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因为这些品牌有几十或上百年的历史,所以对安全性有更严格的考虑。这决定了它们在自动驾驶研发层面无法像特斯拉、蔚来等新兴车企那样快速变革。

大众、通用、丰田等海外车企在自己的大本营部署了智能化团队,或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开发,但在功能战略和发布节奏上均落后于中国自主品牌。

在智能座舱方面,欧美日韩的发展步伐也落后于国内汽车行业,以月为单位的大迭代版本更新基本上只能在中国市场看到。这与海外用户的需求和R&D团队的节奏密切相关。

当然,合资品牌重视中国市场以及在本土市场受到的冲击,这迫使它们开始智能化转型。

以广汽丰田为例。

广汽丰田2023年销量为901,025辆,位居日系第一、合资第三。其中,凯美瑞、汉兰达和赛纳三款主力车型共售出375515辆,销量占比41.7%,均位居同细分市场销量前列。

不仅销量基本稳固,广汽丰田的ADAS渗透率也相当高。高德智能汽车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广汽丰田包括L1和L2在内的ADAS渗透率达到75%。

在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方面,广汽丰田选择了本土供应商,基于MAXIEYE量产方案的全新纯电动车型将于明年量产。

合资品牌之所以选择本土供应商,在于本土供应商的不断迭代。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本土智能驾驶供应商完成了试错,从探索L4到大规模登上L2+。整个行业都为此付出了代价,积累了大量量产经验。正因为他们始终走在行业前沿,才能跟上智能驾驶上车的整个节奏。

在智能座舱方面,尽管早期测试操作系统的道路颇为坎坷,但在上层应用层面,本土供应商的步伐相当迅速。

最后,在行业内卷化的背景下,本土供应商原本可以围绕座舱芯片、语音交互等领域进行迭代,现在可以与高通等座舱芯片实现互补,并继续推出“看见就说话”、“停车泊位一体化”等新概念和新功能。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现阶段选择本土供应商更为务实。

为了推动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智能化转型,选择成熟的本土供应商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方式。本土供应商也需要更大规模地与合资汽车公司合作。

从时间线上看,从燃油车时代发动机核心技术的依附性发展到当代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为代表的沉默赚钱期,再到如今地平线、芯动科技、MAXIEYE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异军突起,本土供应商逐渐告别国际厂商垄断,走向平等对话。

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格局也将被重塑,更多新的机遇和变数开始显现。

2025年后,漫长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酷派7568索尼dsct9

2024年,车企正寻求加速智能化转型。

自主品牌,如韦小立、华为智能汽车、小米等。,都坚定地走在自研的道路上。要么果断放下包袱,冷静寻找外部解决方案供应商。

目前,主流车企会在内部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并与自动驾驶公司合作。其余车企选择与供应商合作的方式。

不久前,华为与东风汽车集团的子公司蓝兔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对此,外界将其解读为HI模式的又一成就。对于蓝鸟来说,这是继百度Apollo合作后引入的又一合作伙伴。引用了一个不可用的位置怎么修复

目前合资品牌采用与本土供应商合作的方式。

未来几年,能够获得合资品牌指定的本土供应商将进入外国品牌的供应链,平台型产品将使它们开始扭亏为盈,并转向更大的现金流。

而合资品牌,当他们在中国像韦小立一样积极推进智能化的时候,智能化的下半场才真正到来。合资品牌借力本土供应商后,还会祭出哪些大招?这些都是整个汽车产业转型和智能化的全貌。

HiEV从多位行业专业人士处了解到,有十多家供应商参与了合资品牌的竞标,甚至包括许多国际制造商。几轮过后,当地供应商成功拿到了定点,而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中国车企可能会在2025年面临与海外车企的真正竞争。

事实上,合资品牌的步伐看似缓慢,实则早已在智能化转型上有所布局。

根据HiEV的说法,BBA的智能转型行动将于今明两年上市。其中,奥迪与一家国内头部Tier 1的合作车型将于今年发布,而这款车的合作其实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不仅有了布局,也有了未来的规划。

在两周前的年终沟通会上,芯驰科技董事长张强感慨地说:“在与BBA的沟通中,对方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市场很难做大。他们的应对之策是提前两代为芯片做性能要求和布局,相当于不卷起现在,卷起未来。」

知情人士告诉HiEV,“激光雷达公司Wo Sai计划在海外建厂,并且极有可能在梅赛德斯-奔驰和通用汽车之一进行量产,而且很可能是梅赛德斯-奔驰。」

当合资品牌的高管说自主品牌还没有努力时,这可能没有说服力,但就在几天前,长安汽车的朱华荣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海外汽车品牌还没有开始工作,竞争还没有真正开始。

在他看来,“中国品牌与跨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势必会有一次大的重组。」

在这种重塑中,电气化领域出现了本土供应商,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然后可能会有机会出现在智能领域,如新博世,如汽车供应链中的新秀。在不断的竞争中,本土供应商将推动智能化和加速转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汽车智能化大潮拍岸,本土供应商叩开合资品牌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