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风靡30天,我们总结了一份使用通识

“当AI生成的文案比我更流畅时,我的价值在哪里?”——这或许是过去一个月内容创作者最普遍的自我拷问。

自1月DeepSeek推理大模型R1引发全球关注以来,这款工具以“生成速度快、逻辑缜密、风格稳定”的特点席卷行业,成为文案、视频脚本、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标配。一个月间,它既重塑了创作流程,也触发了从业者对职业内核的深层反思。

DeepSeek的爆发,腾讯元宝、Kimi等应用批量嵌入内容生产流程,催化了两种极端态度:一部分人视其为“解放生产力的救星”,另一部分则担忧“创作灵魂的消亡”。“AI是否终结人类创作”争议持续发酵。

一财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结合实际工作场景,逐步摸索重置的规则:将AI工具按环节“分封”——前期用Kimi搜集数据;中期让DeepSeek、元宝、Kimi处理同一命题,横向对比框架、数据与表达,筛选出“最优拼图”;后期将AI降格为“逻辑纠错器”,专攻漏洞排查。

这场实验的底层逻辑,是对创作链路的重新切分:AI负责可批量复制的“基础体力活”,人类则死守需突破惯性思维的“创意决策点”。当工具能稳定生产80分的合格品时,真正的竞争力只剩下那20分“反共识的尖锐感”。

一财商学院总结出内容创作者在与AI共处时的5个共性问题、3个误区、6个优化建议与3个终极总结。

吴昌昊 江河水务

首先,是我们的内容创作者画像。

12306泄露数据

一、五大核心挑战:AI工具的“隐性成本”

1. 信息真实性陷阱华禹网络

AI生成内容需人工核查数据、案例、链接的真实性,耗时且存在信息失效风险。

2. 语言风格“假大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DeepSeek风靡30天,我们总结了一份使用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