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对自己产品的争议和销量达到同等水平并不常见,特斯拉就是其中之一。
刚刚开放交付的Cybertruck,从2019年发布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会引起巨大的争议。这款又帅又丑的量产概念车,是性能最强的皮卡,也是制造难度满满的怪兽。甚至很多人都不认为在四年的等待时间里,它终于可以量产了。
这个问题不仅仅来自于它精彩的外观,还因为它的制造难度,甚至让特斯拉几次停止制造。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大家伙浑身都是硬骨头——超硬30X冷轧不锈钢。
不是第一种,而是最激进的一种。
特斯拉展示了Cybertruck在交付仪式上拖着一辆911击败另一辆911的视频,马斯克略带讽刺地调侃道:
连拖911都比911快。
选择911作为对手,不仅说明Cybertruck作为皮卡也可以有出色的表现,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1967年,保时捷制造了一款不锈钢车身的保时捷911S车型,后来一直保存在博物馆里,但没有成功进入大众市场,因为新材料使保时捷的重量增加了20-80%,这是性能跑车生产中的一大禁忌。
使用不锈钢作为车身材料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为了增加那个时代不锈钢的销量,阿勒格尼技术有限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联合推出了六款闪亮的68型豪华轿车。
68型豪华轿车。图片来自:souhu.com
这些定制的汽车经过几十年的使用,不用保养也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反光外观。不锈钢一般不会生锈,不需要对车身进行完全喷漆。而且不锈钢的车身强度高于普通钣金,发生碰撞时也不会轻易变形,安全性更高。
这是当时很多公司想把不锈钢引入车身材料的根本原因。但由于其优良的特性,冲压机在加工过程中更容易损坏,难以焊接的缺点也不适合这种材料在当时的设计理念中被广泛使用。不锈钢的最大优势成为了它走向大众的最大桎梏。
虽然未能走向市场,但如此独特的外观成功登上荧屏。在1985年发布的《回到未来》中,穿越时间空的跑车DMC-12正式采用了不锈钢车身,至今仍是很多人的“梦想之车”。
DMC-12。图片来自:oarington.com
有了经典作品,上个世纪不锈钢在汽车材料上的尝试画上了句号,也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而下一次两者再次碰撞,将是在35年后的Cybertruck上。
Cybertruck用的不锈钢有个很二流的名字——超硬30X冷轧不锈钢,听起来就像它的外表,不属于这个时代。
马斯克介绍,这是由300系列不锈钢发展而来的合金变体。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甚至拥有了这种材料。当你打开手边的保温杯时,里面应该有以下字样:
原来我们离未来技术如此之近,特斯拉在300系列的基础上,采用“冷轧”工艺增加材料中的马氏体,从而将不锈钢的屈服强度提高到与抗拉强度相同的水平。
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可以增加金属的硬度。冷轧不锈钢的强度相对于其他金属会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Cybertruck不仅看起来很强,实际上也是。
对“30X”的解读有很多声音。一些专家认为特斯拉研究的新材料比一般的300系列不锈钢强30倍,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它是吉祥物中的300系列,但有一个更酷的名字。
涉及到科研成果和商业秘密,我们很难证明哪种说法是可靠的,但有三点是肯定的:
这是特斯拉自主研发并申请了专利的新材料。
30X不锈钢比过去的同类材料硬度更高。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舰表面也是由同样的金属制成的。
星际飞船。图片来自:souhu.com。
当一辆民用车可以在短时间内使用上航空级别的相同材料,而且两款产品出自同一个老板,甚至有人脑洞大开,说Cybertruck可能是在帮清理“边角料”,颇有LV用小皮子做红包、钥匙扣的感觉。
难啃的骨头,还有敢操作的疯子
当然,这个“库存论”只是一个笑话,道出了人们对特斯拉材料决定的质疑。
上个世纪的不锈钢探索之路,虽然展现了不锈钢的优势,但早已证明这是一条不通的路,还是一条量产之路。
要理解特斯拉对不锈钢的痴迷,我们需要回到这款新车的名字,找到答案——卡车。钱泳辰个人资料简介吕一
天语a936
图片来自:cars.tvbs.com
民用皮卡在国内并不常见,即使偶尔看到一辆,车主也很难发挥其全部功能。大洋彼岸的皮卡历史悠久,我们不谈这段历史。工具属性明显的卡车,一定是农民和果园主的得力助手。只是一个货物牵引能力不是普通家用车可比的。
传统皮卡大多采用非承载式车身,具有底盘可以吸收大部分颠簸和冲击的结构优势,车身的震动会因为分离式设计而大大减弱,车身不会因为崎岖的地形而变形,底盘可以承受所有的磨难。
但是操控性和乘坐体验也因为这样的设计很差,而且车内空因为分体式也很拥挤。
而民用车的驾驶条件相对稳定,舒适是买车的第一理由。承载式车身完全可以满足驾驶员的驾驶和操控需求,但车身结构强度不足,难以成为优秀的工具车。
装载的身体。图片来自:Toyota.com。
有没有兼顾舒适性和功能性的民用车?Cybertruck就是这么做的。
如果单纯把“车型”设计成皮卡却采用承载式车身,还是无法应对颠簸的路段。所以超硬不锈钢机身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依靠自身硬度,大大弥补了承载式车身抗扭能力不足的缺点。就像在车身上设置外骨骼,用白车身迎接道路的挑战一样,马斯克用“外骨骼”命名了这样一种颠覆性的车身结构。
超硬30X冷轧不锈钢到底有多硬?其实下面这张疯狂的截图已经说明了一切。
它是防弹的。据马斯克实测,没有一颗子弹穿透车门。ommy枪,MP5,9mm手枪对这个大钢皮都无能为力。
这种“硬度”大大增强了车身抵抗变形和碰撞的能力,还能在发生碰撞时分散过多的冲力,保护车内所有人。
空短距离、高强度、驾驶舒适这三个原本矛盾的条件,通过加入“不锈钢”融合在一起。
并且依靠特斯拉在不锈钢中添加的18%铬元素,可以在车辆表面形成氧化铬膜,隔绝氧气和水的直接接触。所以Cybertruck天然可以防止金属氧化生锈,车漆这个大麻烦终于被特斯拉从源头解决了。天语u6发布时间
为了控制这块和特斯拉一样顽固的不锈钢,特斯拉和马斯克吃了不少苦头。
在一次电话会议中,马斯克表示,制造Cybertruck是一种“自掘坟墓”的选择。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夸张,甚至有点委婉。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从造星船立项到完成第一台验证机只用了三年时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箭。
Cybertruck从2019年发布到2023年量产,不过用了四年时间。
并不是说汽车制造比航天器难,而是按照特斯拉的要求给皮卡装上不锈钢真的很难。
高强度材料不易变形,传统冲床无法从30X不锈钢开始。就算他们咬紧牙关,对机器来说也是“敌伤八百,自损一万”。Cybertruck仅仅靠加工机的耗材成本是不可能支撑到量产阶段的。
特斯拉用了两个绝妙的方法,都没有完美解决问题。
1.“以暴制暴”:打败强大的对手需要更多的力量。特斯拉为Cybertruck定制了全球第一台8000吨压铸机。
2.“车辆改制”:使用吨位最大的机器,但毕竟30X不锈钢的强度摆在那里,传统的车辆曲线不太可能出现在这个不锈钢车身上。特斯拉首先用激光切割,然后以类似折纸飞机的方式将其弯曲成型。
这样看来,Cybertruck的独特外观并不是要独一无二,而是材料妥协的产物。
不过,尽管是这样的方形设计,Cybertruck的风阻系数仍然控制在0.335Cd,在此之前,皮卡的平均风阻水平为0.5Cd,即使是极致的道奇RAM和丰田Tacoma也在0.35Cd以上,低风阻也使得Beast版百公里加速至2.7s成为可能。
车辆本身制造难度大,不容易适应各国交通法。主流车的前部一般做得比较软,因为要保证在极端交通事故发生时,被撞的路人有生还的机会。
Cybertruck虽然生来就有反骨,可以保证车内的安全,但一旦行人甚至其他汽车与之发生严重碰撞,伤害将是致命的,就像坦克碾过玩具车一样。
目前,我们不知道特斯拉是否会优化前车厢材料,但从公布的数据来看,这将是Cybertruck进入全球市场的一大障碍。
网络卡车。图片来自: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
关于“超硬30X冷轧不锈钢”的技术细节差不多就是这些。材料本身的优点确实可以作为特斯拉选择它的理由,但这并不充分,因为对于一款电动皮卡来说,抗扭刚度高、坚固、重量轻、省电的“铝”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新材料需要销量的支撑才能走向大众市场,否则只会像911、DMC-12一样迎来昙花一现,不锈钢的下场应该和碳纤维一样,成为极少数汽车的专属。
抛开材料的原因,还有什么理由支持马斯克的选择吗?
工程交叉方法论
马斯克经常强调他的一个工作思路——工程交叉方法论,并描述了一个五步工程协议:
质疑和挑战现有的需求,使其更加合理。
删除不必要的流程
简化或优化设计,以避免过于复杂。
加速周期时间
自动化流程以提高效率和生产率。
早在2017年,他就开放了特斯拉和Space X的核心技术部门,让“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的技术知识得以交流和使用。当时,在Space X科学家的帮助下,特斯拉工程师将Model 3的制造时间减少了8个小时。
现在的Cybertruck不过是这种方法论的又一个产物,因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存在让特斯拉下定决心使用航天材料;因为星舰的物质优势,卡车被披上了赛博的外衣。
可以说,这是21世纪“福特体系”的改良版,极高的生产效率,极致的压缩成本,一切可能的降本增效方式都贯穿在马斯克掌管的所有业务中。
特斯拉和马斯克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一方面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比如取消雷达,取下仪表盘,去掉类似于拉杆的神秘操作;另一方面,你不得不佩服它靠着这份固执,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车企,造出了全球最大的火箭。
但是,似乎也只有这种“全世界都醉了,我一个人醒了”的自信和固执,才能让这样一辆科幻的赛博卡车真正行驶到路上,尽管它看起来仍然不属于这个星球。
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登陆火星,Cybertruck应该是第一款最有可能在上面行驶的民用电动汽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Cybertruck为什么是特斯拉史上最难造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