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中国2023年和2024年的GDP增长预期从5%和4.2%上调至5.4%和4.6%,经合组织将中国2023年的GDP增长预期从5.1%上调至5.2%——近日,国际机构利用这一波密集的“上调”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

中国也如期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表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占三分之一。

科技创新无疑为中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前10个月,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99.1%;到今年9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总数已超过200万家…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有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2月6日,全球首个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示范工程——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经过168小时连续运行试验,在山东荣成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据专家介绍,未来可建成装机容量20万、40万、60万、80万、100万千瓦的系列核电机组,满足不同地区用户的需求,高温气冷堆技术将开启千亿级产业。我百度了一下

5月28日,成功完成首次商业飞行;8月4日,“双机商业运行”首次启动;9月28日,收到了100份订单………C919飞机带动了中国民航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形成。

一架150座的大型民航客机集成了300万到500万个备件,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类别。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研制生产,成立了航电、飞控、电源、燃油、起落架等16家机载系统合资企业,极大提升了中国民机产业配套水平。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突破,也带动了许多产业突破价值链的高端。12月7日,中国金平地下实验室二期,地下极深、辐射本底极低的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土建及公用工程完工,具备实验条件。这标志着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实验室的辐射本底,创造最“纯净”的实验环境,该项目所有设备和材料均为定制,施工团队成功研发生产了低辐射水泥、金刚砂、岩棉等多项低辐射机电设备,均为世界首创。

中国首个万吨光伏制氢项目投产,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并网发电,龙芯中科发布新一代* *处理器(CPU)龙芯3A6000,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首次试运营即将启动…随着越来越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新产业、新技术、新应用加速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平板电脑最新资讯

11月24日,比亚迪公司宣布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第一个“100万辆”用了13年,最新的“100万辆”只用了3个多月。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弯道超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八年世界第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前10个月,中国出口汽车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其中新能源汽车99.5万辆,同比增长99.1%。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缩影,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科斯·皮雷斯表示,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增长,而且发展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在新能源发电设备、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带动下,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尤其值得关注。“短短几年,中国已经成为这些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是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山东电力5G大规模应用项目,江南造船厂迈向5G造船新时代,中国平煤神马5G+煤炭绿色安全发展…近日在2023世界5G大会上发布的“十大5G应用案例”充分展示了5G应用的活力和前景。5G技术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97大类中的67类,服务生产生活,解决产业数字化痛点,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北路上,一辆“头戴式”雷达的自动驾驶汽车正载着乘客缓缓驶过,这正是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开通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人工智能的触角深入多个领域,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中大显身手。截至今年8月,各地已建成近80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化技术赋能效果显著。大唐豪侠外传npc

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和顺畅“双循环”

上海提供了由芯片和软件组成的“大脑”;向西200公里左右的江苏常州提供动力电池;浙江宁波,南200多公里,提供了一个综合压铸机…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车厂,4小时车程内就能供应必要的配套零部件。

类似的故事已经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上演。区域创新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增强国内宏观周期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器”。

同时,科技创新加速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

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289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创历史新高。创新孵化区吸引了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创新项目,超过前两届的总和;按一年计划,意向交易金额784.1亿美元,比上一届增长6.7%,再创新高。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日益成为全球新产品、前沿技术和创新服务发布的首选。

随后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会上发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果显示,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建设50多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共建国建设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70多个境外工业园区,建立10个境外科教合作中心,建设9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

所有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科技创新带来的好处。

船在中间徘徊更急,人到半山腰更陡。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是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很重要。面向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探索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我们相信,科技界将团结一致,努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澎湃动力。(记者曹秀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