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希望的田野

参观者在第33届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了解多功能切割干燥机。丁根厚

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引进高效示范农业项目。图为该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生产基地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任广珍摄

2023年,中国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继续取得显著成就。

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大力推进农业种质创新,培育更多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开发更多性能优良的农业机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不断给我国农业生产全过程带来深刻变革,推动智慧农业快速进步。同时,中国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让农业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世界。

推动农业“芯片”的自立自强

生物育种产业化元年将正式开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抓住中国的种子,才能稳固中国的饭碗。2023年,中国科技工作者在种业科技自主可控种源、自力更生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突破。

12月1日,国际知名期刊《科学》发表了一篇由中国华中农业大学闫建兵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共同研究的论文,修正了对玉米起源的传统认识,证明了墨西哥高原草对现代玉米表型变异的重要影响。玉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作物。该研究成果为理解人类机制对作物驯化起源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利用野生资源进行作物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将对玉米种质创新、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消除全球饥饿做出重要贡献。

2023年是中国科学家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帮助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可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中国的杂交水稻已经远播五大洲近70个国家,为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杂交水稻种业的创新仍在继续,今年产量再创新高。10月14日,在四川德昌,中国超级杂交稻单季亩产达到1200公斤,创下超高产世界纪录。

10月,中国水稻研究所、亚洲湾种子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基于1万多个水稻样本绘制了群体变异图谱,为水稻育种提供了1万个样本的“数字地图”,为进一步研究水稻基因的自然变异特别是稀有变异提供了有力工具。在此基础上,我国科研人员还建立了面向全球用户的在线数据库平台,为水稻研究提供单体型整合分析、变异图谱分析、系统进化树分析等科研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水稻研究领域的地位。

在油料作物种质创新方面,11月初,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宣布,该所管理运营的国家中期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武汉)已安全保存油料作物种质资源4.43万份,其中进口8374份,该资源库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最大的资源库。

优质种质资源的价值在于产业化应用。12月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通过审定的转基因玉米品种37个,转基因大豆品种14个。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生物育种产业化工作汇报,强调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措施,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这些迹象表明,经过三年的试种,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元年即将正式开启。易迅优惠券100减10

创新农机农保科技

先进的农业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023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将继续发展,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是观察中国农业机械和农业保险技术最新发展趋势的窗口。今年的展会于10月在湖北省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据展会主办方介绍,今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其应用已经从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延伸到植保、秸秆处理和烘干的全过程,从粮食作物延伸到棉花、油料、糖料、果蔬茶等经济作物,从种植延伸到水产养殖、初加工和设施农业,从平原地区延伸到丘陵地区。展会上,中国易拓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红HB2204混合动力轮式拖拉机、CH2202-履带式拖拉机、MH804M山地拖拉机等一批明星农机及农机软件系统,以及博创联动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北斗三号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和显控终端系统相继亮相,受到参观者的追捧。

一年一度的农机科技奖评选,是观察我国农业机械和农业保险技术最新发展趋势的又一窗口。日前,2023年度的评奖结果正式公布,共评出三个等级的10项创新成果。其中,一等奖2项,分别为“复杂场景高效两用联合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和“大马力智能拖拉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可以看出,这个奖项的评委会把“收获”和“耕作”的成果作为今年农机科技最重要的两项创新。获得二等奖的三个项目中,有一个也与“耕作”有关,即“拖拉机性能智能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另外两个分别与水产饲料加工和养殖作业的云监管相关。

采茶机器人可能是2023年最引人注目的农业装备之一。清明节前夕,它在浙江杭州的一个茶园里大显身手。作为浙江理工大学农业机器人与装备创新团队的最新一代智能装备,它通过学习大量图像数据,实现了茶芽的自动识别,准确采摘,并源源不断地送到收纳箱。采茶机器人还在不断迭代中。可以预期,它的大规模应用将给中国传统茶产业带来新的变革。

近日,《自然通讯》刊登了我国生物防治技术的一项突破性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省蜂业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重要蜜蜂害虫意大利尾孢菌开发出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效率达93%以上,填补了意大利尾孢菌高效、安全、绿色防治技术的空白。该研究成果为意大利尾孢菌的绿色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对保护中蜂健康、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联想s858t参数

探索智慧农业之路天语U7

方案和场景越来越丰富多样。

智慧农业是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科学的管理系统相结合,使各种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实现全面综合的应用。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国各地涌现出丰富多样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2023年9月第六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全国智慧农业推进会”在安徽芜湖举办主场系列活动,并安排嘉宾参观中国智慧农业代表案例——中联重科乔智慧农场。

依托自主研发的“中联作物种植智能决策系统”,中联重科柯桥智慧农场实现了从依靠经验到依靠数据的转变。以水稻种植为例,通过该系统,将种植过程划分为13个环节、49个关键节点,开发了10种算法,帮助种植者抓住最佳耕作时间,做出最佳决策。据中联重科所属的中联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该公司致力于大田智慧种植技术、产品、模式的创新,加快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创造更多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大田农村合作社经营全省首个万亩智慧农场,今年种植的优质水稻喜获丰收。据大田农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农场占地13000多亩,只有26名工人。他们依托田间数十个5G传感器组成的智能网络,精确采集风、光、降水、温度等数据,并据此做出准确判断。然后通过无人旋耕机、无人植保播种机、无人插秧机的科学调度,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为及时总结推广国家智慧农业好的实践经验,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近年来每年都会发布国家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今年9月,该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批76个国家优秀案例,包括江苏省数字化赋能智慧渔业建设、肉鸡养殖全链条智能管理、北京首农翠湖工坊智慧种植、全麦种植过程无人操作技术集成示范、山西省中国杂粮智慧园区建设等。

这些案例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涵盖了智慧农业的多种场景。这些案例表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智慧农业正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建设农业科技社区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

2023年6月28日上午,一位皮肤黝黑的男子来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墓前,手里捧着鲜花,然后捧出一碗米饭,慢慢蹲下身子,恭恭敬敬地放在墓碑前,缓缓起身,凝视着墓碑,久久伫立。他就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部前秘书长Rakutoson Filiber。他专程到湖南拜谒袁隆平墓,并献上一份来自自己祖国的特殊礼物——一碗杂交水稻,以表达对这位中国科学家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得益于中国改良的杂交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马达加斯加近年来水稻产量大幅增加,从每公顷不到3吨增加到约10吨,不仅解决了国内粮食问题,还成为了水稻出口国。

中国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在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合作关系,并提供农业技术援助。据统计,中国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向发展中国家推广了1000多项农业技术,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专业人才,并在非洲启动了13个农业发展和扶贫示范村建设,有效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水平。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创新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模式,取得丰硕成果,如中国农业大学探索的“科技小院”模式。

“科技大院”是我国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其特点是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成长位于生产第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农业和农村生产者特别是小农户面临的具体问题。这一模式得到了世界银行、盖茨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的青睐和支持,“中非科技学院”项目应运而生。2023年11月,在非洲东南部国家马拉维,三所“中非小科技学院”相继揭牌,几名由“中非小科技学院”培养的马拉维青年入驻,开始为当地农民提供科技服务。除马拉维外,“中非科学院”项目还为埃塞、坦桑、莫桑比克等十几个非洲国家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起源于中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科技机构在非洲建立起来。

金秋十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为推动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本次论坛发布的369个务实合作项目清单,包括一批与中国相关的双边或多边农业科技项目。例如,中国和阿根廷签署了中拉可持续食品创新中心框架下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签署了关于建立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的换文。中国继续在卢旺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国合作推广菌草技术,在乌干达等国推广常年水稻技术。中乌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节水灌溉研究与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印尼建设了中国-印尼棕榈园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外农业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记者张宝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科技创新赋能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