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这是个蠢问题!滴水湖畔“科学第一课”开讲:好奇所照之处,万物皆是科学

为了研究氢和土壤的关联,上海进才中学的张姝桢在春天种下一批康乃馨;在顶科探索营中参与了”星芒”实验,上海市吴淞中学的许芮发现”光学原来这么有趣”;看到古人的航海记录,市北初级中学的王茗铄不禁想做一个从数据解读历史的课题……

这似乎印证了2024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杰瑞米·内森斯在获奖感言中说的那句话:孩子们是天生的科学家,只要有人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收获意外惊喜。

一直以来,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科学第一课”就扮演着”引路人”角色。今(10月26日)晚,从全国海选中脱颖而出的100名”Sci-Ter(科学青少年)”带着他们的好奇心来到临港滴水湖畔,在与”最强大脑”的现场交流和思维碰撞中,彼此收获意外之喜。

教育底层逻辑已变,本科生也能”领导”博士后

两棵基因相同的树,一棵只有7米,一棵却长到了250米,是什么造成了它们如此不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郑泉水公布了答案:环境。

人才选拔模式是人才成长环境的重要一环。2009年,郑泉水在清华大学创立了钱学森力学班(钱班),致力于为X型学生打通”第二条成才通道”。所谓”X型学生”,是指那些由内在动力驱动,对创新有很强信念感的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山核桃采摘机器有哪些

郑泉水一直有做一个放在血管里的发电机的想法,谁来牵头?他询问了一圈博士后,无人响应,结果一位钱班的大一新生挑起了大梁。”与他交流后,我就知道他的创新愿景非常强,是正确的人选。”郑泉水放心地把任务交给了他。如今,这一项目获得科技部首届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

钱班学生的成才方式千奇百怪:有本科生”领导”博士后;有人自学20多门课程,”虹吸”全球顶尖教师前来襄助;有人到大四才”开窍”,只用两年就做出了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成果……

“数智时代,人生的高度取决于梦想。”郑泉水说,这是因为教育的底层逻辑已然改变。工业时代人们通过教育获取知识,相当于所有人在跑100米,在路径确定的前提下,跑得快的人将是胜利者。但在当下的数智时代,全球都在寻求颠覆性创新,前路未知,因此更需要”以梦为马”。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也表示,教育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不久前,他与另一位教授在网上完成了一场为期10周的教育课程,有超过9万名学生在3个学期内完成了课程。”我一辈子也没有教过这么多学生。”他说。20多家企业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是真的吗

彩虹的秘密至今未尽,老问题是新科学的催化剂

谁能想到,199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贝里在”科学第一课”的报告对象,是不那么高科技的彩虹。1250年,一个名叫罗杰·贝肯的人写了一篇关于彩虹的科学文章。而在所有关于彩虹的研究中,最为大众熟知的是牛顿通过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199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贝里。

700多年了,人们已经把彩虹的秘密探索完了吗?并没有。贝里说,当一个问题解决后,总是有另一个问题冒出来。比如如今困扰物理学家的一个新问题是,去除引力透镜的影响后彩虹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不要以为这是个蠢问题,其实许多前沿科技背后的科学原理,就来自彩虹。”他说。

贝里的演讲让许芮惊喜不已,日常生活中,她就是一位彩虹爱好者。”光是电磁波谱的一部分,一部分可见光能被我们的眼睛感知到,交织成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吗?”她说。为了捕捉光,她自学编程软件,制作了一个能测量光学强度的简易分光光度计,没想到在同学中大受欢迎。现在,她有新动力给这个小玩意加个屏幕了,这显然又会带来新问题。

如何看待光的二项性?眼镜对于光线的处理是什么机制?如何看待AI存在的偏见?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新科学的催化剂。为了听清Sci-Ter的提问,83岁的贝里毫不犹疑地走下讲台,这一刻,”最强大脑”也只是对问题充满好奇的普通人。

一本延续五年的课堂笔记,记录下他的科学之路

“科学第一课”的课堂上,一张张青涩稚嫩的脸庞中,有一张脸分外眼熟。邹一鸣,怎么又是你?自2020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首设”科学T大会”至今,五堂”科学第一课”,他堂堂不落。

“可不敢自称‘五朝元老’。”邹一鸣笑着说,如今已是暨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他,今年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前来参加”科学第一课”。不过,他坦言,来上海参加顶尖科学家论坛,已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年度计划”。

时光的记忆留在了每次参会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上面留下了两届诺贝尔奖得主夏普莱斯、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费加林等人的签名。昨天上午举行的物质科学大会后,他又收获一枚宝贵签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培东。”杨院士在材料化学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化学家,他的签名会激励我朝着科研之梦不断努力。”邹一鸣说。

邹一鸣的”自来熟”性格不仅丰富了他的笔记本,还让他拥有了许多科学”同路人”,第三次参加”科学第一课”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学生王少甫就是其中之一。有意思的是,两人的相识并不是在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而是在一次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活动上。当时,王少甫的”远程装置操控化学反应”项目进入公示,邹一鸣看后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两个少年就加上了微信,没过多久,他们又在当年的顶科论坛相遇了。

相遇对有些人来说是偶然,对有些人来说则是必然。大连市第24中学金普学校的张铭熙今年第一次参加”科学第一课”,独自一人在会场溜达的他遇到了邹一鸣。”你是今年的小科学家吗?”一句招呼就拉近了两位科学少年的距离。好奇心会心心相惜、彼此吸引,而这也是通往成功的路径之一。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 图:邢千里摄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纸浆模塑生产厂家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别以为这是个蠢问题!滴水湖畔“科学第一课”开讲:好奇所照之处,万物皆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