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印记”特别报道④丨30年接力履职,点亮上海光源

▲拍摄 张雷 谷钦慧 剪辑 谷钦慧 视觉 王志磊

▲海报设计 王志磊

“上海光源是我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它的外观像一个漂亮的鹦鹉螺,实际上它不仅外观漂亮,内涵也很精彩”,今年6月27日的市政协十四届十二次常委会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邰仁忠满怀信心地表示,上海光源已经接待了全球近5万名科研人员,完成了2万多个实验课题。

▲俯瞰光源

时间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彼时,国家正在描绘“九五计划”蓝图,丁大钊、方守贤、冼鼎昌三位院士首次建议“在我国建设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在上海市政协委员的积极呼吁与各方努力之下,上海抓住了这一国际科学发展趋势,并最终让上海光源在张江安家。

30年来,一届又一届的政协委员接力履职,用脑力、笔力、心力,共同描绘出上海光源从萌芽到壮大的动人故事。而串联起这些故事的人,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追光者”。

委员智慧 点灯光源王梦溪是什么

1995年,谢希德、杨福家、王志勤、蒋锡夔、奚同庚、金柱青、曹珊珊等7名时任市政协委员和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件提案,题目是“关于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

▲提案封面

这件珍贵的提案,如今保存于上海市政协历程展。可以说,它是上海政协助力上海光源建设的“第一束光”。导尿管控制开关

30年一晃而过。提案者之一的曹珊珊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深居简出。记者将那张翻拍的提案照片递到她面前,她的眉梢微微上扬,视线停在照片上良久,“这是杨福家先生的字迹。”

头发花白的曹珊珊眼中满是感慨,那段埋藏记忆深处的“追光往事”,也随之“解封”。

1992年,曹珊珊从光机所调任至上海原子核所担任副所长。该所所长正是另一位提案者——杨福家,两人都是第八届市政协委员。

当时,上海原子核所正在开展加速器研究,亟需科学技术大装置的助力。而位于北京的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位于合肥的第二代同步辐射光源都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已无法满足更多科学领域的研究需求。

1994年1月初,杨福家在与方守贤院士的一次交谈中,得知随着“九五”计划的拟定,方守贤与丁大钊、冼鼎昌两位院士提出了“在中国建立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议。“业内人士希望将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建设到上海来,计划写一件提案来呼吁。”于是,作为上海原子核所副所长的曹珊珊,参与到了提案的撰写工作中。

正如杨福家和曹珊珊所从事的事业,这件提案就像一颗“原子弹”,其释放出的能量让市政协感到无比振奋。

曹珊珊从口袋里拿出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里显示的正是上海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现场,“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石双惠建议,通过这次会议,向上海市政府正式提出这个提议。”

八届市政协通过这次会议呼吁,希望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考虑提案建议。同时,决定向市政协科技界委员们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这个决定,得到了谢希德和杨福家的一致赞同。

1995年7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2004年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成立上海光源工程领导小组;2009年4月29日,上海光源工程顺利竣工;最后,2010年1月9日,上海光源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从“动议”到“竣工”,“上海光源”花了大约15年的时间。

其间,市政协在1995年年底由市政协领导带队,到上海原子核所进行年终视察,听取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工作及工程立项进展,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上海光源从最初筹备到立项,再到建设成功,一路从无到有,始终得到了上海市政协的关注与支持。”曹珊珊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满怀深情地表示,上海市政协从第八届到第十一届,对这一由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重大工作项目的关心和支持不曾改变。市政协这种孜孜以求、事必功成的精神,让人感动,更让人振奋。

科技提案 薪火相传

追光的人,从不停歇。

▲2007年6月25日,谢丽娟和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实地察看了直线加速器、储存环等设备的安装情况,并听取光源工程总经理徐洪杰的工程进展情况报告大话西游单机版端游架设教程

“这是2007年,市政协组织委员到上海光源现场调研的照片。”2024年9月3日,曾担任十一届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的孙正心,带着自己保存多年的老照片回到市政协。

照片中,十多位政协委员头戴安全帽进入“鹦鹉螺”内部,参观光速线和科学试验站,为他们介绍科研情况的,正是十一届市政协委员、市应用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洪杰。

孙正心在回忆中提到,“徐洪杰委员带我们参观了上海光源,我们看到‘鹦鹉螺’的内部空间巨大,实验设备琳琅满目,场面非常壮观。但是委员们在调研发现,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上海光源线站规模不足,系统规划尚未明确。”

视察座谈会上,孙正心、阮康成等委员提出,“上海光源”是一个国家级的研究平台,这样一个大平台,若是没有一个开放使用的系统规划,难以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委员们认为,建成开放后,要让这十几亿投资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必须要提前考虑科学的后续管理和应用方法,让五六百位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甚至不同国家的科学家都可同时在这一平台上做实验。对此,十一届市政协副主席谢丽娟表示,上海市政协全力支持上海光源发展。

通过前后几次赴光源工程实地视察,政协委员于2008年形成了最终的提案。

这件提案,可谓是多年前由谢希德、杨福家、王志勤等7位科学家提出“关于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提案的续篇,总结了北京和合肥两地的光源使用经验,提出四点建议:继续加强线站建设,增加应用投入,强化实验能力,开展科普和培训。

“这张证书是在2012年,上海市政协表彰市政协十一届一次至五次会议以来的优秀提案时颁发的,是政协委员集思广益的成果,我一直珍藏着原件。”孙正心轻轻地从手提包里取出证书向记者展示,“孙正心、何建华、阮康成、林真意、何序新、张培志、范铠、徐洪杰8位委员提出的‘关于推进上海光源应用的建议’提案被评为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特此颁发证书,以资鼓励。”保存了16年的证书完好无损,清晰地印有二〇〇八年十一月的落款。

时任上海应用技术物理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市政协委员何建华回忆了当年的提案经历。他认为,2008年这件提案最大的作用在于提升了人们对于光源应用的超前认识,“当时光源一期即将完工,只有7条线站,二期时有了16条线站,发展到现在的46条线站,说明当时我们建议继续线站建设是正确的。”他预言,中国未来将建设第四代光源。

上海光源投入使用后,委员们依然勤跑、常思,多方呼吁,大家关心大科学装置的运行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围绕“供不应求”难题广谋对策,就“上海光源”二期工程立项和预研工作持续建言。

本届委员 接力履职

如今,距离1995年政协委员提出上海建设光源建议已经过去了近30年,一届又一届的政协委员前赴后继,在助力上海光源建设的履职之路上接力前行。

▲2024年6月27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围绕“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建好用好重大科学装置,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议题,开展协商议政

“回看当年前辈委员们的动议,上海光源不仅为国内科学家‘铺路’,实际上也推动了世界各地研究人员参与,产生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2024年6月27日,市政协十四届十二次常委会会议上,邰仁忠委员表达了上海应当运用好大装置吸引更多优秀科学家的想法,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丁洪等众多委员的认同。

2024年5月6日,上海光源迎来了15周年庆典。“发挥好重大科学装置作用,强化对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撑能力”,是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为庆祝上海光源15岁生日特别定下的协商主题。

5月11日,一场重点课题专题调研座谈会在市政协召开,政协委员们与在沪重大科学装置、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和生物医药企业代表齐聚一堂,紧紧围绕更好发挥大科学装置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功能优势、让大科学装置与生物医药企业有效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为上海光源能成为更多新型技术的孵化源头这一愿望,建言献策。

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2024年,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对上海光源2023年度共370家用户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用户具体使用情况,了解用户实际需求,形成了《“上海光源”用户使用情况分析机改进建议》。

这份建议直击痛点,指出目前大装置在用户群体方面存在“四少”现象——对接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项目少、上海本地科研项目少、产学研合作及跨领域研究少、国企用户和海外用户少,并对症下药:建议在“院市合作”战略框架中明确相关考核标准,鼓励企业牵头开展多领域“大科学装置+”研究,指导大科学装置建立市场化收费标准和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运营团队专业服务水平。

重器铸梦。当前的上海光源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唯一的第三代光源设置,是我国最大的科学装置和公共实验平台,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光源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老一辈政协委员的付出。”回望过去,邰仁忠感慨地说,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光源的时机已经成熟,上海要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更大效能。

追光的人,也终成了那个发光的人。

原创:政协联线

作者:政协联线记者 丁元圆 谢臻

原标题:《“同心印记”特别报道④丨30年接力履职,点亮上海光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同心印记”特别报道④丨30年接力履职,点亮上海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