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造星团队首创众筹模式上天!一颗卫星载近20位“乘客”

今年中秋佳节人们在观赏“超级月亮”的同时,我国“爱因斯坦探针”空间X射线天文台17日也从太空传回月亮的X射线照片,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用自己研发的空间望远镜观测得到完整月亮的X光图像。

不只是月球的“X光图像”,随着航天科技、空间科学的快速发展,科研领域希望上天观测、验证的新技术新想法呈井喷式增加,但通过争取国家项目上天的机会却“一票难求”。参与“爱因斯坦探针”研制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称“卫星创新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就通过“众筹”方式造卫星。

两年前的7月27日,卫星创新院研制的“创新X”卫星发射升空,这颗620公斤的卫星搭载了约20位“客人”。

卫星创新院副院长、“创新X”卫星副总师张永合近日对第一财经介绍,“众筹”模式,是由各参与方自主投入,多个不同类型的载荷“凑”在一颗卫星上进入太空,以获得太空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机会。远征ol角色查询

早在2020年,张永合团队在研制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时,曾打算将其中一台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试验模块先送入太空,验证其技术的可行性,以便后续优化研发,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搭载卫星。

张永合解释,后来发射的“创新X”卫星,就像一辆车,可以同时搭载非常多的试验载荷“乘客”上天,火箭、卫星平台、发射等费用则由多个研发团队平摊,如此,团队就有了低成本获得上天验证新技术、新产品的机会,而不用挤国家项目一条路。

“全球首张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我国首幅太阳过渡区图像”“国际迄今最亮伽马暴”……自发射以来,“创新X”卫星已完成了44项空间新技术验证,并仍在持续产出大量科学数据。

众筹收到上百份申请

2021年初,中国科学院“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工程立项,基于“共担风险、科学优先”的原则,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获得了一个被搭载上天的机会。

而这颗星之所以叫“创新X”,意味着创新交叉,从项目遴选、构型设计到人员配置,创新体现在每一个环节。张永合告诉第一财经,他们一直在想怎么能缩短路径,用更加有效更加低成本的办法让科学家的产品上天,那是不是可以尝试“众筹”?

随后,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很快立项,收到了上百份申请,经过筛选,确定将有19套载荷搭载于这颗卫星上天。最终,共有16个载荷顺利上天。“我们遴选的新载荷、新技术产品,大部分都是在航天领域就差‘临门一脚’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张永合介绍。

除了众筹模式新,本次搭载的载荷中很多研制团队都是第一次参与卫星载荷的研制。2022年2月,卫星创新院组建起了一支年轻团队,团队三分之二以上是“85后”“90后”。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团队采用“双责任制”,每个分系统由一位有经验的“师父”负责技术和质量的把关,再由年轻的“徒弟”主导方案设计和项目推进。

“团队许多成员虽然年轻,其中的一部分却已经经过多次高难度卫星研制任务的历练。”“创新X”总指挥陈雯说。

太空中的“中试平台”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的重量为620公斤,研制这种体量的卫星一般需要3到5年的时间。然而,“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原计划于2021年底发射,这意味着从项目立项到发射,团队只有不到1年时间,最后也仅放宽了半年。

在一年时间内将如此数量繁多、类型迥异的新型载荷“凑”在一颗卫星上发上天,这给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新团队、新模式、短周期,卫星研制团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线。legalhigh11集幻想

担任“创新X”卫星总师的张晓峰对记者介绍,研制团队希望面向广大科学家提供通用的技术验证平台,“这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卫星相当于服务舱,我们就是服务员。科学家只要有想法,有仪器,我们就可以通过标准化平台为他提供‘保姆式’服务”。

例如,由于本次搭载的载荷中很多研制团队都是第一次参与卫星载荷的研制,针对这一情况,突击队提前制定了试验载荷接口规范、格式约定和验证要求,识别出风险项目,进行重点把控,并协助完成载荷设计工作。在卫星平台设计及研制上,与以往卫星不同,“创新X”系列被设计成一个面向载荷动态集成的通用化平台,不仅接口丰富,还具备高精度对日观测、对地观测、惯性定向等多种观测模式。尼康论坛d850

就在去年“创新X”升空满周岁之际,卫星创新院与中科宇航共同宣布“创新X”科学航班计划,面向全球征集有在轨验证需求的新载荷、新产品,继续探索空间科学探索与技术验证新范式。未来,力箭运载火箭的每次发射任务都会为科学试验卫星预留专门舱位,提供灵活、便捷的入轨机会。而“创新X”团队则将“科学航班”卫星拓展到50公斤、100公斤、600公斤三种不同级别,为全球科学家、科研机构、空间公司提供全链条搭载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85”后造星团队首创众筹模式上天!一颗卫星载近20位“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