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微信群里的黑料 PDF,我成了网络私刑的帮凶

早些年,在网络的各种群聊中,各种学术报告或资料通过PDF流传。这些来自一线的内容,让你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还有一些恶意的人在网上散布36个姿势。

但是你打开PDF文件后,发现里面有姿势各异的奥特曼。此时此刻,你已经迫不及待地突破了电脑,你已经失去了对陌生人的信任。

现在,PDF这种看似良性的文件格式有了全新的功能。

在高速的信息流通网络空中,它成了法律面前的审判工具。

但是在讲课之前,必须强调一点,本文提到的所有案例的准确性以官方通知为准。具体情况谁对谁错我们不做评论。

这两天,一个不知道转手了多少次的pdf出现在我面前。它的名字叫《通报方的七起死亡事件》,交友副社长。PDF”。

能先看懂的,可能喜欢上网,或者加的比较穷的朋友,已经通过自己的渠道欣赏到了这份神奇的文件。

我是一个死宅,唯一的爱好就是打游戏。能访问到这个文档,只能说明要么我已经变成了一个爱交朋友爱八卦的社交牛,要么这个PDF太火了。

显然,答案是后者。

不过为了照顾没吃过瓜的人,这里简单介绍一下PDF。星火科技查开房

大概是PDF的作者总结提炼了方的七宗罪,不仅包括工作问题,如“职务侵占”、“商业欺诈”,还包括生活问题,如“包养小三”、“冷暴力”,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如“赌瘾”。

反正我也不知道写PDF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但是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利用网络舆论以这种PDF报告的形式把方从一个高度拉下来。

看到他从高楼上升起,看到他招待客人,看到他的楼塌了,如果楼还是自己踢的,那就更有意思了。

看了这个PDF,连吃瓜的人都没见过这样的故事。如果早几年发生,就不会有郭敬明的《小时代》了。乐视生态科技

关注新闻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随着这份文件的诞生,故事已经一波三折。

第一,新浪科技报道称,事件当事人已离开“交友”公司,公司将对涉嫌职务侵占部分进一步调查处理。

随后各大媒体发布消息称当事人已经死亡,相关人士已经前往杭州处理和了解相关事宜。而他的死因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还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和这个流传的PDF有没有关系。

大概只有在官方公布之后,才能知道故事的真实结局。

这种PDF式的“爆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随便用什么浏览器搜索PDF、吃瓜、爆料等关键词,就会弹出一堆链接。

科技大逃杀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标题简单粗暴的PDF文件才能大行其道。

“被绿”、“作弊”、“实名举报”。。。那一堆短语比挂在热搜上的新闻更吸引人。

打开文档,可以看到故事有九折十八折。

不同于普通的爆料,这些pdf是以工匠精神手工制作的,不仅分大小章节,还提取了故事每个阶段的关键词。严谨就像毕业答辩时给导师们出示的PPT。

同时还附上大量聊天截图和生活照,重点放在一张有图有真相。

从头到尾,你会发现故事很诚实,几乎像各大媒体记者的调查和口述。带入音箱的情绪是咬紧牙关,热血燃烧。

它抓住了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和分享欲,抱着“个人揭露比真相更重要”的口号,让网友点击转发连连。

如果你能认清这个内核,那么你会发现,天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吃瓜PDF的招数都是老前辈留下来的。

像传统主义者一样,他们非常热衷于拉横幅和张贴传单。在人们的心目中,横幅传单这个东西,有一种权威的味道。一旦被点亮,必然会分生死。

远的不说,今年2月,在贵州的一场婚礼现场,很多女性拉着横幅写着“我们是XX的前女友团队,今天一定废了你。”

很多媒体直接贴上标签#男子前女友婚礼当天拉横幅#开始传播消息。

这样一个吸引眼球的故事,被吃瓜用户的接力评论转发,很快就冲上了微博热搜。

在微博里,男人和女人争论了很久,男方要多大才能在前女友的群里扛大旗。结果又一波媒体造谣说只是朋友开的玩笑,最后网友被猴子忽悠了。

和传统主义者贴横幅发传单类似,改革派也在制造真假新闻,但他们更习惯于借助网络的力量。

在Renren.com和QQ 空的早年,很流行吊人,俗称“点草”。

一旦两群人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就会以这种简单激进的方式在各自的社交平台上互相挂名,同时附上对事件的解释,把怒火留在Cyber 空之间,让对方无法在社交圈立足。

直到现在,仍有很多被吊死的人在网上求助“如何看待网上吊人的人”“网上吊人违法吗?”

不要随便挂人家电话,人家会忍不住杀人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揭露,真相重要”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对于大学生来说,告白墙和留言墙是极好的交流工具。

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南京某大学大三学生小燕被人误会出轨的事情。他女朋友的闺蜜二话不说就把他挂在告白墙上,连名字、专业等信息都公开了,让路人一起锤渣男。

这个帖子传遍了全校,包括小燕同学在内的很多人都在评论区叫好。

在这个阶段,即使小燕和他的女朋友站出来公开表示信息有误,也没有用。

对于离开学校的社会人来说,办公软件就是他们的告白墙。

办公软件制作的“突发新闻”比社交媒体上的小作文更有连贯性,更有说服力。一旦开始在网上传播,保证对方有一百个说法。

2021年,某公司CEO张克峰做了一个65页的PPT,揭露网络名人的女朋友项思星有双脚。

向思星在微博中公开表示,以上内容均为谣言,发布者已被逮捕,她将维权到底。

当然,网友并不买账,因为“PPT的内容太详细了,不可能是假的。”就连王思聪也评价“我会仰望高端玩家”。

之后事件几经反转,网友吃瓜开心。直到台州警方给予行政处罚,事情才告一段落。

PPT还是那么厉害,双方都能在法庭上解决问题。浏览起来比PPT更方便,格式更专业的PDF自然也就成了“大瓜爆料去数字化”的典型形式。

当然,PDF这种网络炸弹也不能轻易使用。

为了确定这种行为背后的问题,我找了律师,律师说,如果传播的PDF纯属捏造,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已经犯了诽谤罪。

具体还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明确写明了传播者的刑事责任。

如果传播的PDF内容属实,不构成犯罪。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六项,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所以用PDF爆料,纯粹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传播PDF的时候很日本,在铁窗里唱歌大概会后悔。

而那些看PDF的网友也不会随便排队。这几年很多新闻,反转的速度跟得上传播的速度,一不小心就会被回旋镖打脸。

那些广为流传的pdf也是如此。看了一份文件,值得重新画一画回家的诱惑。至于还能有多少反转,根本没人在乎。

观众只喜欢吃瓜。看看里面的故事。喜欢看小说,喜欢把自己带入完美受害者的视角,感受悲伤和愤怒。

此时此刻,整个故事是什么以及正义何时到来都无关紧要。

人已经得到了需要的刺激,没有精力去关注后续。

因为此刻,每一分钟,总有新的事情发生。

作者:张大东编辑:莽山焊头封面:宣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看完微信群里的黑料 PDF,我成了网络私刑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