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起飞!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有何密码

“调整你的时间表,2024年将会很疯狂!”DeepMind研究院在预测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时表示。

从在港交所上市的“第一个人形机器人”,到华为前“天才少年”创立的估值70亿元的智远机器人,再到近日玉树科技发布的售价9.9万元、能让“鲤鱼站起来”砸核桃的人形机器人。今年以来,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愈发火热。

近日,国家和地方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颖表示,该平台是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首个公共平台。通过这一公共平台,将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加速开源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傅里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杰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共性技术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上下游发展。“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上下游来看,下游有很多应用场景,而核心部件在上游。机器人有导航,有认知,然后是感知和应用。产业的体系化需要这个从之前创新研究的技术平台来推动,让它成为一个生态。”

宏基D725笔记本开机出现DHCP

作为中国第一个将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上海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426台,位居世界第一。面对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产业基础提供前提。

2023年上海工业总产值为3.94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9%。

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除了上海领先的机器人密度外,在企业层面,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均位于上海。新时达、杰卡和宋新等领先的本地机器人公司也扩大了在上海的产业布局。

“上海原来的产业基础非常好,因为它的机器人供应链有30%到40%与汽车产业重合。”顾杰说。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值249.02亿元,产量约6.6万台,位居全国第一。目前,上海正在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入智能工厂,提出到2025年,重点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500台。

ABB中国机器人业务总裁陈晗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50%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运行,全球50%的市场在中国,大家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最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将增加在中国的投资。一方面,我们有R&D的实力和一支庞大的R&D队。另一方面,全世界机器人的应用中心也在中国。”

他还提到了ABB的上海超级工厂,作为ABB在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工厂,他们希望做一些定制服务,并在中国生产。“目前我们大概可以做到全球95%的产品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的90%的产品可以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

位于上海北部嘉定区的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时达”)正在生产线上批量生产和组装自己的机器人。这家成立20多年的上海本土企业,是上海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公司。目前密度为每万人1000个机器人,与机器人密度排名世界第一的韩国相当。作为长三角制造机器人的产业链所有者,该公司机器人的所有部件都由长三角地区的供应商提供:温州的轴承、衢州的伺服电机和苏州的谐波减速器…数字遗产或可大致

新时达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周光兴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国产机器人品牌发展更多是对标进口机器人品牌,更多是做进口机器人品牌能做的事情。未来十年,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比现在更丰富,国产机器人将找到一些独特的行业和应用。随着传感器、视觉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除了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外,机器人还将用于更多领域,包括服务和生活。此外,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将用于越来越多的产品中,人形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将越来越成熟。届时,工业机器人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比也将缩小,工业机器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但其他类型机器人的增长速度将更加可观。”

你还会做什么?

作为机器人从专用场景向通用场景的升级,仿人机器人产业也在AGI浪潮下进入爆发期。

赛迪顾问《先进制造2024观察》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仿人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显示,2023年仿人机器人产业将进入爆发期,预计到2026年中国仿人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超过200亿元,未来功能性整机将逐渐占据主流且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特斯拉CEO马斯克的预测,在未来,假设人形机器人与人口的比例为2: 1,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预计将达到100亿至200亿台,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甚至将远远超过汽车。高盛的分析还指出,未来10-1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至少达到60亿美元,预计2035年将达到1540亿美元。超磐手560怎么超频

不过,谈到原型和应用落地,不少企业也表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陈晗看来,机器人赛道的火热是对整个机器人行业的提振,但从它们的落地来看,还有一段时间。“有一个问题,人形机器人做什么真的需要人形机器人吗?”他表示,在很多工业场景中,给机器人配备两条腿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因此在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切入工业场景。

“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一个大模型。我们还在产品中加入了一个大型模型,这样机器就可以根据工厂的生产情况和当时的障碍自动决定如何操作,而无需指定路线。”他告诉记者。

谈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达闼机器人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兵也认为,机器人行业走向“智能体”的趋势毋庸置疑,但短期内不宜过于乐观。“应用场景、真实需求等。需要被看得更清楚更充分地揭示出来。而且,要实现机器人可以做保姆,或者像马斯克说的做产业工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不断打磨和不断测试。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金字塔的塔尖。如果人体图做得好,一些向下延伸的应用程序和表单可以自然而然地出现,所有这些都是对降维的打击。因此,布局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非常关键。”

除了落地难之外,上述CCID研究认为,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带动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目前,仿人机器人的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许多基础部件亟待优化,产品成熟度较低;第二,制造和维护成本高,离工业化还很远;三是高价值应用场景有限,商业化难度大。

除了最近揭牌的国家和地方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去年10月公布了《上海市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并建设包括仿人机器人制造创新中心在内的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同月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6年)》提到,面向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初步建成一批前沿产业创新平台,为应对科技产业变革、探索科研新范式提供便利。

张颖最近在一个论坛上公开介绍说,仿人机器人是当前业界瞩目的工业“核爆点”。机器人的核心是“人脑”而不是“人形”,身体、大脑和四肢应该协调平衡。上海机器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多家企业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样机。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以“应用牵引、场景驱动”为导向,支持仿人机器人本体、带体智能大模型、灵巧手等关键技术。深化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力争三年内实现1000个规模化应用示范。加快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推动1万台智能机器人进入智慧工厂。2025年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500台/万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加速起飞!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有何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