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23年,北京技术交易成功实现“双突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量突破10万份,约10.66万份,比上年增长12.1%;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到8536.9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高校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实施《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促进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接了科技成果供需。
北京商报今日记者走进华北电力大学了解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前沿的重要工作。华北电力大学正凝聚科技创新力量,面向国家能源经济主战场,不断完善“政产学研金”技术转移转化全生态链。
“政产学研金”全生态链
对于华北电力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该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国家储能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副主任王洪胜向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为了更好地转化科技成果,成立了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这是一个直属学校、由学校领导的创新服务管理部门。它集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和专利管理、技术概念验证和示范、技术和金融、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国际技术合作等功能于一体,并依托能源电力行业充分调动内外部资源逐步建立以华北电力大学为核心价值的品牌。
在这个生态链中,技术转移的过程非常清晰。科技成果诞生后,先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再进行小试、示范验证、中试等环节,然后进入产品化阶段,再从产品化升级为商业化,最后实现产业化。
中心服务内容广泛,大致可分为七大板块,包括全链条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生态建设服务、科技金融服务、项目咨询和项目开发实施。
华北电力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中心已建成由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电力云平台组成的三位一体服务成果转化平台,并具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产业互联功能。
这项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汉王文豪7600
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了解到,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取得了可观的服务成果。在服务政府产业生态建设方面,学校多方向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多个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双碳技术研究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研究院通过与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合作,积极探索融资管理运作模式、科技创新组织模式、营销推广合作模式和产业培育转化模式,致力于成为能源央企合作的连接器、昌平区能源产业决策的外部脑力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奇引擎。
同时,中心积极与企业合作,服务产业强创新。华北电力大学与内蒙古电力共建内蒙古实验研究基地,以新能源接入典型地区内蒙古为例,解决我国新能源大规模消纳问题;学校与三峡集团联合成立了氢能联合实验室,并围绕电解水制氢技术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的自主合作科研项目。
在清洁智能发电方面,学校与华电集团合作共建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在综合能源服务、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能源、减污降碳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人才培养特区和体制机制改革实验区。
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背后,有科技成果作为坚实后盾。据记者了解,“十三五”以来,华北电力大学牵头或参与的8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2017年参与国家电网公司“UHV±800千伏DC输电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近三年来,以华北电力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4项,其中一等奖5项。
构建高质量的成果转化网络热血无赖打架打不过
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北京市的政策支持。2023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发展研究院。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实施阶段。目前,产业发展研究院在制度建设、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合作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现有技术转移机构对产业区域细分服务渠道不畅、产业链接资源不足、培育科技型企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研究院将调动高校积极性,围绕建设国际科技中心的总体目标,投入科研、人才、资金、设备等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落地。
通过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建立了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机制并成立联席会议。主要责任单位包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等15个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及“三城一区”管委会,建立了区主管领导和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成果转化推进机制,推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此外,北京还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帮助小微科技企业发展。2023年起,推动设立首期规模50亿元的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推动在本市设立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一批百亿级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早、小、硬科技,支持一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
面向未来,北京将立足“三城一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构建科技成果供给与产业技术需求的双向通道,建立多节点、高流量的成果转化网络,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增强创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转移转化效果,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pay watch
北京商报记者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从孵化到落地 科研成果转化的“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