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丨产业合作才是共赢之道——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四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题:产业合作是共赢之道——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四。毛孩近照

新华社记者樊宇摄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上,行业领袖、企业高管和投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能源智能汽车、数字经济等热点产业。在代表行业趋势的汽车中国,许多跨国汽车公司选择深化与中国的产业合作。这些行业趋势真实反映了全球对绿色转型的需求持续扩大,推动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是各方共识,各国共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大势所趋。

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正由“孕育期”向“成长期”转变,距离“成熟期”还有相当距离。先进产能不是过剩,而是相对不足。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以上;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3,500 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两者均远超当前全球供应能力。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每一辆新能源汽车和每一个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突破都是对全球绿色发展的积极贡献。

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在不断深化的产业合作中,中国与世界越来越呈现双向互动。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大众、宝马、丰田等车企纷纷在中国投资布局电动汽车生产。盖世汽车战略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外资车企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总份额为14.2%,其中仅美国特斯拉公司就占7.9%。得益于中国政策环境、产业链和人才的大力支持,特斯拉实现了三年生产超百万辆的目标。大众汽车在安徽合肥建立了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R&D中心,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在向跨国企业敞开大门的同时,中国也支持外国投资新能源。比亚迪公司正在匈牙利建设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不仅将推动当地产业绿色转型,还将为当地民众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在德国慕尼黑和柏林,蔚来汽车分别建设了全球设计中心和智能驾驶技术中心。正如德国世界市场领袖研究院创始人兼院长瓦尔特·多琳所言,德中经贸合作从来不是“单行道”,双边经贸联系密切,为两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产业合作过程中,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了互利互惠的经贸联系。除新能源汽车外,中国还从国外进口大量高端电动汽车,如车灯、制动系统、轮胎、减震器等零部件。中国的出口也包含了大量外资企业的产品。2023年,一家特斯拉公司占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出口的28.6%。

一些国家夸大的所谓“产能过剩论”只是遏制打压中国先进产业的修辞陷阱,其中夹杂着试图维持垄断地位的险恶用心和害怕落后的焦虑。

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中国与世界互利合作的领域、范围和模式都在不断拓展。从核能、氢能到海上风电、油气勘探开发,中法能源企业的互利合作正走得更深更远;从标志性工程到“小而美”的民生工程,从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到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从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到绿色交通…建设“一带一路”将促进中国与各国优势互补的合作,也将使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国家。

纵观人类社会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供给和需求从来都是全球性的,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不同国家的生产力是由它们各自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合作可以优化商品和服务的全球配置,促进资本和产业的全球合理布局,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为各国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有利于提高世界整体福祉。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各国的共同愿望。只有共同推进全球绿色生产和供应链建设,才能形成全球产能格局的最优解,让全球绿色发展更加完整。网吧不到一个小时怎么收费

侧田我是歌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新华时评丨产业合作才是共赢之道——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