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视觉中国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强大但并不牛逼。
我们拥有全球60%以上的电池总出货量、70%的正极材料出货量和90%的负极材料出货量。但这些数字大多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运往全球,是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固有标签。
如果你想在行业内被认可为具有敬畏心的全球企业,你必须在全球市场上经历一场血战。燃油车时代,零部件巨头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数百家公司,充分参与当地竞争,帮助当地企业做好产品。
在电动汽车时代,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受困于国内市场,而很少开拓海外。
汽车行业一直依靠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和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来维持产业链的平稳运行。随着内燃机汽车逐渐被新能源汽车取代,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全球布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坚定信心,走出“大航海时代”的第一步。
而且,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也不容乐观。价格战的持续让电池企业的底线不断逼近成本线,甚至不惜“亏本赚吆喝”。
这场难分胜负的市场竞争,也成为督促动力电池企业出海的动力。
诚然,开拓海外市场是一条蓝线,烧钱如流水只是先决条件,人才和资源更难解决。成为大海的“先锋”绝对很难让人满意。
但“走出去”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成为全球化企业的必由之路。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总得有人做先锋。
向海外销售电池分为几个步骤。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需要瞄准电动汽车市场庞大的地区空。目前,只有美国和欧洲符合这一要求。
由于《降低通货膨胀法案》的实施,美国已被大多数动力电池公司甚至新能源汽车公司逐步淘汰。除了这个地方,欧洲几乎成了唯一的目标。
欧洲是一个没有配套产业链、没有政策红利、缺乏劳动力资源的“三无”市场,难点几乎满格。
啃掉欧洲需要坚定不移的勇气。在一批批前赴后继的企业中,我们发现了蜂巢能源的年轻身影。PYTHON人马大战CSDN攻略
蜂巢能源不仅选择在德国萨尔州和勃兰登堡州建设pack和电池工厂,还在法兰克福设立了研发中心。这是全面进入欧洲并进行本地化生产和供应的完美布局。
但为了完成这样的壮举,这家年轻的企业需要克服三个问题。
首先,在建厂之前,我们应该动员供应链出海。
动力电池的制造涉及四种主要材料,即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以及多种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复杂而精密。这些材料也围绕电池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就像特斯拉动员零部件企业效仿墨西哥建厂并完成资源支持一样,蜂巢能源也需要正负极等关键材料在欧洲基地附近同步建厂。
对此,蜂巢能源早有规划。这家成立仅6年的公司,布局了矿业公司、负极材料公司甚至电池回收公司。实现了从最上游原材料到电池退役的全生命周期布局。
这是蜂巢能源推动供应链出海的基础。别人不愿意做,蜂巢能源可以带自己的人去探索。
其次,在建厂过程中,欧洲市场的准入标准和政策阻力也成为蜂巢能源需要翻越的一座大山。
这不仅是针对中国企业,就连在美国市场游刃有余的特斯拉在欧洲市场也栽了跟头。当特斯拉德国工厂开始建设时,由于当地环保组织的抗议,工厂多次停工。难度显而易见。
为了不重蹈覆辙,蜂巢能源选择了合作。蜂巢能源已经开始向欧洲车企供货,例如宝马mini在全球销售的电动车型。蜂巢能源独家提供电池系统,Stellantis的订单将很快开始交付。
欧洲车企一直对电池企业有着严格的要求。与欧洲车企长期合作的蜂巢能源也将以此为助力,梳理生产线资源、摸清政策要求,逐步打开欧洲市场大门。
第三,工厂建成后,招工也是一个问题。蜂巢能源董事长杨洪信曾非常明确地指出,签证是海外投资面临的最大问题,工作签证非常难办理,但当地工人没有太多经验。
因此,即使工厂建成,也不会一帆风顺地招聘合适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来攀登产能。在这方面,蜂巢能源在欧洲招聘了100多名人才,其中80%是当地人。蜂巢能源还建立了总部与欧洲的互访和人才交流机制,做好前期人才储备工作。
欧洲h工厂
杨洪信说:“我将把一些合规事务移交给当地人。但是如何制造电池,中国人是最专业的,我们必须依靠总部来调度这一点,以便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并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以满足未来的需求。
为进军欧洲做准备,蜂巢能源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已经获得了许多欧洲客户的订单,这也是蜂巢能源未来在中国出货的前提。
除了欧洲市场,蜂巢能源也在加速在海外其他地区的布局。
2024年2月,蜂巢能源泰国工厂正式投入量产,为长城、何忠等客户提供电池包产品。同时,蜂巢能源授权exied在印度初步规划和建设一期总产能6GWh,将于2024年底量产;蜂巢能源在美国、澳大利亚、非洲、欧洲和东南亚都有客户。
蜂巢泰国工厂生产线
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计划仍在规划中。为什么蜂巢已经在稳步前进了?答案是技术实力和战略眼光。
蜂巢能源,专治疑难杂症。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你必须想人们不敢想的事情,做人们不敢做的事情。为了出海,蜂巢能源专门下苦功夫。
拿到欧洲车企的订单,技术实力是第一位的。蜂巢能源的优势来自电池领域最困难的制造技术——层压。
在制造动力电池时,可以分为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卷绕,另一种是层压。与电池行业已经使用了十多年的非常成熟的卷绕工艺相比,叠片工艺在2018年逐步应用于动力电池行业,同年蜂巢能源成立。
彼时,特斯拉model 3刚刚进入中国,新势力方兴未艾,各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很少有公司在如此困难的层压过程中投入巨资。
除了蜂巢能源,只有做柔性电池的LG对层压技术情有独钟。然而,由于效率缓慢,层压工艺从未大规模推广,生产电池20多年的LG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直到蜂巢能源“all in”层压工艺,这项技术才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
2022年11月,蜂巢能源宣布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高速叠片技术成功量产,效率达到0.125秒/片,较第二代提升200%以上,而设备单位面积同比减少40%以上。
每部电影0.125秒意味着什么?传统的层压机可以在一秒钟内堆叠两块,而蜂窝可以堆叠八块。节奏提高了四倍,生产效率直接与卷绕工艺持平。
为什么别人一秒钟叠不了八张?由于这种方法对设备的要求极高,在层压过程中,需要同时堆叠八块,这极其考验设备的精度。如果稍有偏差,生产良率就会急剧下降。
为了保证产量,蜂巢能源的每个电芯在下线前都有90多道控制程序和2800多个质量控制点。同时利用AI技术进行24小时实时检测,确保不良品“0”流出。
这样,目前蜂巢能源生产线的整体良率已经达到94%,一年后可以达到96%。
冯小刚王思聪骂战
蜂窝能源飞行栈
换句话说,蜂巢能源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层压工艺的效率和良率,达到了缠绕工艺的水平,甚至在后期还会超越。
更值得一提的是,锂电池的终极圣杯固态电池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层压,因为固态电解质几乎无法缠绕。因此,叠片技术的提前布局也将在未来的固态电池时代占据制造上的先发优势。
正是制造技术的提升,让蜂巢能源吸引了更多来自海外的订单。PSA和宝马mini客户在第一季度的出货量超过1.5万辆,Stellantis即将开始交付。第一季度,蜂巢能源的海外出货量占比接近20%,这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很少达到的比例。
如果说技术实力是赢得海外订单的核心,那么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赛道的大规模出货则是蜂巢持续利用资金在海外铺路的基础。这也体现了蜂巢能源的战略眼光。
2023年初,碳酸锂价格从三个月60万元腰斩,动力电池企业产能一夜转盈,产业链开工率持续下降。
此时,蜂巢能源坚定地将其产能押注在PHEV赛道上。
PHEV电池是动力电池,需要快速充电和放电,而BEV电池是能量电池,需要更高的能量密度。因此,两种电池的生产线不能共享。
电池企业需要针对两种产品制定不同的计划。长期以来,能源电池的市场份额远高于动力电池。
到2023年年中,PHEV销量爆发,成为拉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主要增长点。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2.25%,PHEV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05.73%。
提前下注的蜂巢能源也迎来了装机量的快速增长。在PHEV车型全年热销的推动下,蜂巢能源2023年PHEV装机容量达到5.6GWh,同比激增409.1%。
在PHEV市场,蜂巢能源赢得了一系列热销车型,如理想L7 Air、吉利银河L6、银河L7、领克08、长城坦克系列、蓝兔FREE、梦想家、何忠哪吒S等。
近日,全球纯电龙头特斯拉宣布裁员10%,基本宣告纯电车市场增速短期内不会突飞猛进。PHEV车型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下一个销售主力。
蜂巢能源已经布局完毕。在2023年底的蜂巢能源电池日上,董事长杨洪信宣布蜂巢能源现有产品全部升级为2.2C快充,加速不加价;随后发布了续航300-350KM的混动产品,拓宽混动车型纯电驱动的驾驶场景。
在稳定纯电市场的同时,蜂巢能源将更多产能押注于PHEV油田是最正确的决定。
接下来,蜂巢能源的出货量将随着PHEV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这些出货量带来的资金也将成为蜂巢能源走向海外的最大底牌。
写在最后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规划者多,实践者少。
因为第一个出海的人负责披荆斩棘,开辟通道。后来者可以遵循前人的策略。虽然没有先发优势,但胜利在于安全和不冒太大风险。
国内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变为存量竞争后,电池企业的每一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出海意味着花太多钱。张亮麻辣烫回应门店缺斤短两一
位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德国图林根州工厂的计划产能为14GWh。自2019年建设以来,已投资超120亿元,但其状态仍为“在建”。蜂巢能源选择在德国建立两家工厂。投入之巨大可想而知。
将在国内市场销售混合动力电池的利润放在海外市场是蜂巢能源的选择,也是作为出海“领头羊”的责任。这可能会导致蜂巢能源在短期内陷入亏损,但长期主义的果实总是不断积累的。
如今,海外市场在规则方面不再畅通无阻。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几乎被排除在美国《降低通货膨胀法》之外,欧洲《新电池法》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贸易规则在变,出海成本更高了。
出海是为了拓宽一条狭窄的道路。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正如蜂巢能源董事长杨洪信所说,蜂巢能源应该“走进窄门,看到光明,走很长的路。”
中国汽车产业要想完成任务,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上一举建立无与伦比的优势,需要更多像蜂巢能源这样的企业不惧道路曲折,超前探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动力电池出海,谁能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