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韩永昌
编辑|秦丽
经过三年半的北京车展,汽车本身不再是焦点。
4月25日是北京车展首个媒体日。雷军不断参观各种展位,路过,呼吁海啸,在周直播五个小时,并登上屋顶,化身为“汽车模型”。
本届展会已成为流量的狂欢。微信朋友圈、Tik Tok、微博等各大平台充斥着两个人,汽车技术和汽车本身,尤其是“冷静"。开心网虚拟朋友没有了
但今天的流量,最终目的仍然是明天的销量,粉丝可以聚集在十米左右并喊“雷经理”然而,用户在小米汽车上花费25万元,仍然必须回到车辆本身和智能化和电气化技术。
很少有人注意到,本届北京车展共有117款全球首发车型,其中包括30款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型和41款概念车型。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共有278款新车型亮相。
在技术层面,华为带来了全新品牌“干坤”,在干坤搭载了ADS3.0高级智能驾驶系统,思朋汽车发布了AI天启系统,比亚迪云起-Z、极浩瀚-M架构、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限量版沈星PLUS等新技术相继亮相宝马全新HUD技术全景视角桥首次展出,将于2025年投放市场。
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随着小米的进入,所有玩家都已就位并冲出了起点,形势正在迅速变化。
去年上海车展不断被提及的“特斯拉为什么不来”无人问津。首次参展的小米汽车在展台外排起了长队。余承东没有露面,但华为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拿下了三个展位。汽车行业的掌门人仅仅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改变了王者的旗帜。
流量只是敲门砖。如何在合适的时机打出新技术牌,是每个车企都要反复考虑的问题。
智能驾驶:从开城竞争到端到端
在本届车展上,智能驾驶技术仍然是车企的主要宣传点,而城市NOA“全国都能开”,& quot所有的道路都可以打开”也进入了决战的尾声。
4月25日,李宣布了智能驾驶能力的发展,智能驾驶系统AD Pro 3.0将于5月初推出,其中包括具有千公里接管级别的高速NOA和复杂停车位的智能停车功能。笔记本怎么用触摸板
AD Max 3.0的进阶版也将上线,并于4月26日招募首批体验用户。公测完成后,NOA理想之城将在全国各地开放。
后来,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方面几乎与理想同频。小米汽车董事长雷军宣布,小米SU7的城市NOA将于5月开始推广,“NOA的高速绝对可以与华为和小鹏媲美”。
据雷军介绍,在小米交付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米智能驾驶用户活跃率达到79%,行驶里程突破60万公里。部分用户单日最长行驶里程甚至达到1400公里。
同时,雷军公布了将于5月底开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十个城市的名单,并重申将于8月在全国范围内开放。
此前因智能驾驶饱受诟病的比亚迪也宣布,希望U7在第三季度开启城市导航功能。比亚迪入驻开城似乎也宣告了这场竞争的结束,华为和小鹏不再纠结于“开城”一事,端到端已成为新的焦点。
小鹏的端到端方案也已开始公测,并将于下月正式发布。据何介绍,在端到端大模型的基础上,小鹏XNGP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将完成感知大模型的升级和大模型上车的规范。
此外,思朋汽车发布了AI天玑系统,这是小鹏首个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操作系统。今年5月20日,小鹏的AI天玑系统将推送小鹏X9、G6、G9和P7i的所有Pro和Max版本。
在车展的前一天,华为在端到端的探索也展露无遗。
华为发布智能驾驶新品牌“干坤”以及干坤ADS 3.0高阶智能驾驶、干坤XHUD 2.0 AR导航等十款新品。到2024年底,将有超过50万辆汽车配备华为智能驾驶系统。
华为干坤ADS 3.0引入端到端架构,去除BEV,从架构、安全、场景、停车四个维度带来提升。但是,华为的端到端将完全保留激光雷达,这不是一个纯视觉算法。
蔚来也深入其中。智能驾驶副总裁任邵青介绍,蔚来的端到端智能驾驶方案是将感知模型与监管模型融合,实现无损信息传输。
感知模型和调控模型的构建使智能驾驶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这也导致了一条通往L3智能驾驶的道路,因此每个人都在不遗余力。
另一种端到端方式是一个更大的世界模型。世界模型的引入拓宽了知止战场的纵深,任甚至认为“汽车公司肯定会成为现实世界中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
毫无疑问,端到端已经成为车企智能驾驶竞争的新战场,其难度远超打开一座城市,需要车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这也将是一个真正拉开智能技术差距的机会。360手机n4
智能驾驶进入低端市场
中高端车型在智能驾驶方面抢跑,中低端车型也开始弥补智能驾驶能力的短板。
首先是Xpeng汽车,Xpeng汽车在北京车展上正式宣布了全新的MONA,其定位为全球AI智能汽车普及者。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下放到10-15万元的车型将是莫纳的使命。
何肖鹏还宣布,莫娜,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将于6月正式推出。据他介绍,MONA将有多种车型,第一款车将面向刚毕业的年轻人,而且它的智能化程度很高。
蔚来子品牌“乐道" It”也宣布了进入市场的战略,或者说拼车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执行效率。虽然没有太多关于智能驾驶的具体信息,但这个品牌的音量显然不能有缺点,因为“乐道所做的是原地起飞。”
占据更多低端市场份额的比亚迪正式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上帝之眼”将搭载在石海07 EV上,支持高速导航等多项智能驾驶功能。
“上帝之眼”首次搭载在腾势N7上,这也是比亚迪智能驾驶首次向大洋网发布。低端车型是比亚迪的基本盘,比亚迪此举也让市场看到了其智能驾驶功能大规模应用的希望。
在本届车展上,第三方供应商也在努力通过高水平的智能化来降低成本。
零部件巨头博世展示了一系列产品,如其车辆运动智能控制系统(VMM)、新一代辅助驾驶系统方案、中国本土开发的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中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DJI的车载智能驾驶方案可以将硬件成本控制在7000元以内,不仅覆盖了8-25万元市场区间的车型,而且在动力形式上也适用于传统燃油车。
此外,智能驾驶公司地平线发布了征程6系列产品,算力从10+TOPS到560TOPS,分为低、中、高三个智能驾驶等级。
亿航智能还推出了基于地平线征程6E的城市智能驾驶标准版,涵盖高速和城市导航功能,整套售价不高于5000元。
当端到端已经成为智能驾驶领导者们现阶段想要攻克的难关时,智能驾驶也已经开始向更广阔的下沉市场蔓延。
诚然,智能驾驶还没有成为更多消费者购车的决定性因素,但通过本次车展,智能驾驶已经在最低8万元的车型中发力,并已达到7.98万元的秦plus。
这意味着智能驾驶的成本可以覆盖除A00级以外的所有价格区间。下一届北京车展智能驾驶最大的意义可能不在于能实现多少功能,而在于有多少低端车型。毕竟这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本盘。
快速充电卷对卷混合动力车
电气化技术的逐步升级是过去三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的最大助力。纯电车续航里程一般在400-500公里,不弱于燃油车,里程焦虑也转变为对充电的焦虑。因此,自去年以来,快充成为电气化技术的主要竞争点。
在本次车展上,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沈星电池的升级版——沈星PLUS。沈星PLUS支持4C级快速充电,可实现10分钟充电和600公里续航,真正做到“一秒一公里”。
据介绍,这款电池基于磷酸铁锂电池材料,通过自研的三维蜂窝状材料,提高了负极的能量密度并控制了充放电的体积膨胀。再加上一体化外壳结构和基于CTB 3.0的电池系统优化,容积效率提高了7%,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05Wh/kg。
基于79%的体积效率(之前为72%),沈星PLUS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可达到259Wh/kg,比目前磷酸亚铁锂系统中常用的140-160Wh/kg的能量密度高出一个多级别。
此外,继4C和5C之后,欣旺达在本届车展上发布了新一代闪充电池,充电峰值速率滚动至6C,10分钟即可充电至80%SOC。
快充将在2023年滚动到纯电,但实际充电效率并没有看到太明显的进步,这主要受限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需要时间的推进。因此,在纯电动汽车中继续卷起充电速度不再划算。
就像高端智能汽车向低端车型普及一样,快充电池向更广阔的市场和低端车型普及也是接下来更关键的事情。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大规模装载沈星电池就是一个信号。
在插混车型增速明显超过纯电动汽车后,插混车型也需要更快的补能速度。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为数不多的产品中,“沈星超级混合动力电池”赫然在列,这款电池官方没有太多的话要介绍,但纯电池续航支持300公里,并支持3C速率快速充电,所有这些都符合当前大功率PHEV的需求。
蜂巢能源在电池日发布的支持2.2C快充的PHEV电芯也迎来了全系统加载,并出现在长城展台。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年初公开表示,目前行业正进入三年决战。在比亚迪"电比油低“的政府号召下,很明显,在过去三年中,以插电式车型为主的燃油车充电是必要的。
因此,提高混合动力电池的性能也是电池企业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机会。
如果内卷化继续加剧,可能用不了多久,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也将有个别车型采用800V架构,这将进一步增加成本,同时也会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底盘和车辆架构继续升级。
除了电池技术,汽车底盘和整车架构也在不断升级。
继云起-C、云起-A和云起-P之后,比亚迪云起-Z在本届车展上首次亮相,并首次搭载在U7上。
据报道,云起-Z用四个高度集成的悬架电机取代了传统的液压减震器,调整响应速度快至10毫秒,是传统主动悬架的十倍。它还可以通过悬浮电机直接发电,实现能量回收并为电池充电。
为了通俗地解释云年Z,比亚迪还发布了一段视频,在视频中,一个几乎装满水的水杯位于不断振动的车身中间,四个车轮位于四个不规则的振动平面上,但水杯中的水完全没有溢出。
另一款受欢迎的机型是直接瞄准小米su7的智己L6。在本届车展上,智己为L6举行了第二场发布会,并宣布其配备了“智能生态导航系统”IMOS 3.0。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己L6全系标配的第一代VMC蜥蜴数字底盘技术。
Linglizard数字底盘对后轮转向、智能电动减震器、空空气悬架、电驱动系统等底盘硬件进行整体控制,实现整车X、Y、Z三个方向和六个自由度的车身姿态协调控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可以实现螃蟹运动等功能。
此外,车展期间,投资超70亿元的极浩瀚-M架构也迎来全球首发。vast -M架构的轴长比超过64%,首款产品以不到4.7米的车长实现了超过3米的轴距。
目前,空在大多数电动汽车中的使用率约为70%,而在vast -M结构的驾驶舱中,空的使用率超过80%。基于这一架构,家庭出行产品氪金混动迎来首秀,其可实现坐来回的“Baby bus "”也成为车展亮点之一。
汽车制造本身可以内卷化的技术开始集中在底盘和车辆结构上,尤其是底盘技术。继去年蔚来发布天星底盘后,越来越多的底盘产品陆续问世,比亚迪“转身到位”& quot横向驾驶”等技术也正在被更多车型搭载。
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更大更重的车辆将对底盘有更高的要求,线控转向和主动悬架等能够给车辆带来更好体验的部件将成为未来几年车企竞争的焦点。
在本届北京车展上,智能技术和电气化技术都是技术竞争的“溢出流”,但流量背后是汽车行业的竞争本质。制造业不可能一天冰冻三尺。
中国新能源车企希望在15-20年内成为大众、丰田、通用等全球前五大车企。流量只是机会,技术才是基石。从车展这场科技盛宴中汲取经验,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当务之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北京车展,被流量掩盖的技术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