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蓝海市场背后的难题与挑战

废旧动力电池是一座巨大的“城市矿山”,但如果处理不当,也是一座危险的“火山”。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电池回收存在准入门槛低、中间环节多、回收链条复杂等问题。因此,加强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的监管和规范,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溯源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王晓霞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仍是一个蓝海市场。”多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将有大量动力电池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尽管行业发展前景诱人,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现,电池流向管理困难、回收价格混乱、回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回收商业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成为动力电池有效回收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市场混乱,难以管理。

据机构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06亿元,比2022年实际市场规模高出近9倍。

超千亿元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上千家企业相继涌入。目前,工信部公布了156家符合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和条件的白名单企业。但据企查查统计,截至2024年4月,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总数已达约12万家。

虽然当前发展势头迅猛,但行业仍面临“小、散、乱”的局面,无资质“小作坊”无序扩张、溯源难等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化回收率较低,60%至70%的业务被尚未进入白名单的企业和“小作坊”消化。

“目前,大部分动力电池回收材料被非正规渠道分流,无法流向合规企业。废弃动力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造成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正规军做不出‘小作坊’是一种常态。”一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上述情况也给电池流向管理带来难度。

赣锋锂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市场角度来看,如何拥有稳定的退役电池来源可能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小作坊”的竞争,另一方面企业也缺乏有效的渠道。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任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退役动力电池获取渠道有限,拥有白名单资质的企业为保证动力电池的回收效率,在工厂、设备、环保、数字化等方面投入了高额成本,缺乏价格竞争优势。不合格的“小作坊”由于其成本优势,会通过提高回收价格来获得原料。这导致动力电池回收价格混乱,进一步影响市场秩序。

张指出,这些“小作坊”将废旧动力电池简单修复包装或粗略粉碎后流入市场,严重扰乱了动力电池市场回收的正常秩序。如果处理不当,它含有六氟磷酸锂、碳酸盐有机化合物和镍、钴等重金属残留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废旧动力电池是一座巨大的“城市矿山”,但如果处理不当,也是一座危险的“火山”。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电池回收存在准入门槛低、中间环节多、回收链条复杂等问题。因此,加强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的监管和规范,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溯源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逆战名字大全

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目前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以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为例,据了解,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包种类多、结构复杂、连接形式多样、设计标准不统一、更新换代快。此外,退役电池的电池组品牌和型号多样,退役状态不确定。目前大部分拆解都是以人工为主。

但是,手动拆卸也面临许多风险,例如电池组电压高和触电风险;电池组内部的线束和汇流条很复杂,存在短路的风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产业链绿色转型”课题组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动力电池种类繁多,拆解工艺差异较大,处理过程相对复杂和困难。许多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仍依靠人工拆解技术和传统回收工艺进行简单回收再利用,拆解效率低、精细度差、易与铜、铝、塑料等杂质混合、金属回收率低。同时,动力电池退役判定标准及检测技术、级联电池残值评估技术、单体电池自动拆解及物料分拣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尚不成熟,不利于回收拆解的规模化和高效化。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与前端的高水平制造相比,后端的拆卸和阶梯利用还处于开发和尝试阶段,还没有达到很好的应用状态。”上述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负责人表示,行业需要着力加强技术研究和创新,加大动力电池拆解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技术装备改造,提高电池回收效率,通过规模效应从根本上解决高成本、低效率的行业困境。

千峰锂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如何提高拆解回收效率,进一步提高有价元素回收率是行业下一个主攻方向。

此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相关标准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退役动力电池的放电、储存和分步利用标准缺乏,电池残值的计量标准不明确。部分企业缺乏安全环保处置利用的标准化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利用的实际要求。此外,动力电池可再生材料使用标准和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核算标准体系仍为空白色,无法满足动力电池低碳回收利用的需求。

投资和创新不足英雄联盟有创意的名字六个字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上的企业严重依赖已投资的成熟产品,缺乏对创新技术的投资。

车百智库近日发布的《全固态电池有望引领新一轮电池革命》研究报告显示,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企业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导致多数企业增收不增利。行业龙头特斯拉的表现也不及预期,而许多新造车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在此背景下,对于占整车成本40%左右、决定车辆关键性能的动力电池,多数车企更倾向于使用技术成熟、性价比高的产品,推动电池新技术应用的动力和备用能力不足。

此外,目前电池企业更注重渐进式技术,缺乏风险意识。国内多数新能源车企对动力电池新技术需求不足,与国外车企的深度合作面临较高政策壁垒,与车企合作推进全固态电池车载应用进展缓慢。

同时,由于近两年国内电池产能集中释放,市场需求不足,电池企业盈利压力加大,在R&D的投资有所下降。上述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多数电池企业R&D费用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少数企业略有上升。目前我国电池企业更注重渐进式技术,如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应用,已取得一定进展。2023年11-12月半固态电池总装机量超过0.7GWh,从整个行业来看,渐进式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现有格局,但也要警惕激进的全固态技术路线带来的颠覆性风险。

“在技术投入和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回收的商业模式也面临创新不足的问题。”陕西一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负责人陈盒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动力电池闭环回收的主体涉及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租赁公司、汽车及电池经销商、二手车市场、车辆年检企业、汽车拆解企业、电池梯队利用企业和回收企业等,商业模式也较为复杂。

根据回收主体的不同,目前电池回收的主流商业模式有四种,一是电池(材料)制造商,二是车企,三是第三方专业公司,四是行业联盟。

上述“产业链绿色转型”课题组指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动力电池回收空。在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一旦原材料价格下降,电池生产的技术路线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动力电池回收的可持续性。

“目前行业需要构建高效的回收商业模式,鼓励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和回收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回收模式,共同构建动力电池‘生产-使用-收集-梯级利用-回收’产业链,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推动动力电池高质高效回收。”华晨宝马利达工厂厂长张涛指出。英雄联盟的商店打不开

采访中,业内人士和业内专家表示,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这不仅是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终点,也是镍、钴、锂等战略资源绿色可持续供应的关键,更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要健康快速发展,核心需要顶层设计、政府监管和行业组织明确标准规范,还需要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从产品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废弃物回收等一系列问题,实现系统联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动力电池回收:蓝海市场背后的难题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