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慢一拍,大众生三胎?

虎嗅汽车集团出品

作者|李

编辑|深思

Toutu |微博,何肖鹏

说到跨国汽车品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你的第一反应一定和我一样:

慢,太慢,非常慢。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相比中国本土新势力,跨国品牌“落后”整整一代。这些曾经赫赫有名的汽车公司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车,就像上个世纪的古董家具一样古老。

来自德国的大众这几年经常被拿出来,全方位无死角被各种新生力量“挂”个典型案例。

事实上,公众对建造有轨电车真的很尴尬。

被前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ss)寄予厚望,被誉为电动时代的高尔夫的ID.3,在上市前就促成了全球人民的外挂升级&quot获得史诗级OTA功能。电车地狱的笑话”。

上汽大众国内上市后,遇到过各种你做梦都想不到的卡顿、掉线、黑屏、重启。出价ID.3充值信仰的用户,只能用“不是不能开”这样的方式,我才能抚慰自己严重受伤的心灵。

不夸张的说,大众几十年在油罐车上犯的累积错误,还没有ID.3犯的多

但是,只要你开着ID.3,就会发现它是一辆智能、扎实、可靠的车,有着浓浓的德国汽车工业气息,甚至有下单的冲动。但是,只要你把手指放在中控面板上,开始滑动,不到五分钟,你就会惊讶、无助、疯狂,最后发出“这到底是什么”的感觉。

在“汽车”这个层面上,整个大众ID系列的表现出人意料地好。但是在”智慧”层面上,却差得惊人。

对于目前国内的购车者来说,该车的动力性能总体尚可。毕竟很多人没开过好车,驾驶体验的评价体系也没建立起来。但是,汽车表现得像智障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中国人可能没有开过多少好车,但是中国人用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手机,对“智能”还是有一些看法的。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成为大众电动车留给国人的核心印象。

那么,为什么非常懂造车的人,会把一辆电动车做得如此支离破碎?要知道,在大众油罐车之前,中国从来没有出过这么大的差错。

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决策层没变。

在石油汽车时代,中国市场还处于开明状态,中国人甚至几年都不会开车。他们自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车,所以基本上有什么就买什么。在中国推出什么车型、什么时候推出的决策,由拥有丰富全球汽车市场运营经验的沃尔夫斯堡做出,是合情合理的。

在有轨电车时代,中国市场不仅是文明的,而且演变成了世界领先的“智能电动车”价值观。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车(四轮智能手机)。但在中国市场推出什么车型,何时推出的决定,依然来自于9000公里外的沃尔夫斯堡,不脱节才怪。

如果你想在中国市场跟上电动汽车的步伐,与小鹏和地平线等中国公司合作将是有效的,但不会太明显。毕竟大众是强势的一方。双方合作后,大部分流程都会遵循,只能按照大众习惯的现有节奏。在与小鹏和地平线合作后,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步伐可能会从”散步”提升到”去”,但它远没有在中国市场持续”狂奔” ,还远远没有。

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大众快速赶上甚至超越中国市场的现有步伐,那就是:

让大众成为中国公司。

在合肥,建造一座“中国狼堡”

2016年9月6日,大众中国与JAC签署了合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立新的合资公司。2017年6月1日,JAC与大众中国签署合资合同。2017年12月22日,合资公司江淮大众成立。

这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建立的第三家合资企业。前两家公司是一汽大众和SAIC大众。

2018年4月,JAC大众在北京车展发布了合资公司全新品牌SOL,首款量产车EX20同时亮相。

一时间,关于江淮大众即将上任以及手裁南北大众的传闻不绝于耳。

但随后江淮大众陷入沉寂,既不发新车,也不建厂,仿佛一夜之间,被一股未知的外力阻止了。直到2020年12月,几乎被所有人遗忘的江淮大众又有了新动向:大众汽车增持江淮大众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至75%,获得100%的企业经营权。合资公司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基于MEB平台的电动汽车将于2023年上市。

我们知道合资公司在前,大众在后,也就是说合资公司有话语权。而且大众在前面,合资公司在括号里,也就是说大众主导了话语权。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是后者。

大众安徽,大众在中国最小的儿子,也是自己的儿子。

这在沃尔夫斯堡的《古怪的眼睛》中再明显不过了接下来,大众安徽坐在火箭推进器上,在短短两年内做了这么多事情:

2021年4月27日,大众安徽MEB工厂开工。

2021年9月23日,大众安徽零配件电池系统工厂开工。

2022年2月23日,大众安徽MEB工厂车身车间竣工。

2022年5月10日,大众安徽数字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宣布成立。

2022年6月22日,大众安徽MEB工厂首款白车身下线。

2022年12月7日,大众安徽首款预量产车型下线。

2023年11月21日,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第一家全资电池系统工厂——大众汽车(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投产首套高压电池系统。电池系统是安徽大众基于MEB平台生产的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电池的投产意味着大众安徽MEB车型的量产已经迫在眉睫。

值得关注的是,与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南北大众不同,大众安徽拥有国内所有可以国产的供应链。比如生产这套高压电池系统所需的元器件,96%来自国内本地化供应。

此外,大众安徽还将基于集团的MEB平台为中国市场开发A级入门电动汽车平台。这是大众汽车历史上第一次将一个平台的全栈研发放在中国,也是第一次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平台。基于该平台的车型将于2026年上市,与大众和小鹏合作的B级纯电车事故“碰撞期”。

这个环节下打造的大众电动车,不再是来自中国的专车,而是中国车,甚至不需要引用。

将R&D从沃尔夫斯堡搬到中国,大大缩短了大众被诟病已久的R&D时间。未来,大众在安徽的新车及零部件上市周期将缩短30%。

大众安徽的研发速度不能说是全球最快,但和之前的大众相比,已经可以算作“光速”了。

大众在合肥“中国狼堡”建楼目的不是照搬总部繁琐的官僚审批流程,而是尽可能把新车、新技术的决策主动权留在中国。

“以前一欧元成本的每一次变动都要经过德国沃尔夫斯堡的董事会,非常耗时。但现在大众安徽有绝对的独立话语权,不需要等待沃尔夫斯堡的批准。只要有必要,就给供应商打电话,要求他们在一个小时内给出方案。”韩宏明告诉虎嗅。

韩宏明是大众汽车(中国)技术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就是中国”战略的核心:通过大众汽车(中国)技术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集团将在合肥整合开发部门和决策流程,以面对中国用户的需求。简化部门之间的沟通,所有团队都在同一个时区,专注于本地市场,大大提高了效率。

同时,大众(中国)科技还将在整车开发初期,整合整车及零部件的开发和采购。如果能找到本地供应商参与,就再也不用找海外供应商了,节省了时间,优化了成本结构。

八大经典打造“中国汽车”这件事,大众绝不是嘴上说说。

据韩宏明介绍,大众安徽正在合肥建设占地45万平方米的供应商园区,让当地1100多家供应商直接进场,随时待命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为后期产品国产化率提升至100%打下良好基础。

请注意是100%国产化率,比很多中国车还要高。

终于,排骨起来了?

对大众安徽的全力投入一方面表明了人们在中国销售电动车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让人担忧南北大众在新能源时代的命运。

大众的逻辑很简单:与其推着旧体系往前走,不如重建一个新体系。

目前老系统可以靠老产品维持,不会猝死。如果你听,你将在未来“中国汽车”过去,让合资企业有一些汤。你不听,我找不到比让合资死掉更好的办法了。

在中国,大众的战略一直是“两条腿走路”,油罐车和有轨电车就是如此。例如,一汽大众有一款ID.4cross,SAIC大众有一款ID.4 X mirror车型。

“两车并行”的好处是既能平衡南北大众两家合资公司的利益,又能充分发挥南北大众在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上的优势。缺点是南北在细分市场上重合度高,兄弟之间不仅没有合力,还经常把时间花在对方身上。

但是,在德国公众眼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因为一汽大众和SAIC大众都赚100元,他们只能拿50元。但是大众安徽不一样。这家公司赚100元,德国大众能拿到75元。

这意味着,即使未来三家合资公司销售相同的MEB平台车型,大众安惠也是最有可能获得资源倾斜的一家。毕竟大众一再强调,它是一家必须赚钱,必须保证股东利益的公司。谁最能赚钱,谁就是大众“好宝贝”。

而且大众拥有大众安徽100%的企业经营权,所以无论是产品、技术、营销还是渠道,都不再需要考虑与中国合资的想法和南北大众的互惠博弈。大众安徽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满足自己。

试想,这么多年看遍了中国南北大众的面孔,还能为大众“做自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耳目一新的事情。

可以赚更多的钱,做自己。没有人会拒绝这么好的生意。

写在最后

在今年6月举行的投资日上,大众汽车宣布了中国市场的新目标:

国际品牌第一,品牌前三。

在大众安徽基地,奥迪股份公司(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再次强调了这一目标。当被问及哪两家车企能排在大众前面时,贝尔德没有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其实答案大家都很清楚:第一肯定是比亚迪,第二第三待定。

不知道你看到这种屏住呼吸全速工作的人是什么感受?至少我担心那些中国品牌。以前我们总是问大众这样的怪兽车企,什么时候才能走完电动车时代。大象转身”。

现在大象已经转过来了,那些袖手旁观大象的腿,看热闹的人难道不应该紧张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电车慢一拍,大众生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