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人形机器人,能撑起450亿吗?

「核心提示」

已经四次登上春晚的人形机器人公司终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迎来了自己的热情。然而,面对长期亏损的业绩和特斯拉等巨头的强势入局,育碧能否顺利起飞?

作者|宋子豪

编辑|刘洋

优秀的科幻作品往往可以预测现实世界的发展。1995年上映的经典科幻漫画《蛋壳里的幽灵》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诞生了,人们寻找主角紫苏,却不料它与紫苏的正义之躯结合,诞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

AI软件和机器人硬件的结合似乎是当前科技热情的真实写照。

AI模型兴起后,来自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频频亮相,人形机器人初创科技公司Figure AI吸引了科技巨头争相投资。

2月29日,Figure AI宣布已于近日完成一笔总金额为6.75亿美元的融资项目。参展企业堪称科技界梦之队,包括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英伟达、OpenAI和微软等。公开资料显示,融资完成后,图艾的估值从此前的20亿美元上升至26亿美元。

在中国,去年12月在港股上市的机器人公司育碧早在2018年就以50亿美元的投后估值创下了全球人工智能公司的融资新纪录。上市前,育碧募集资金总额约为47.9亿元人民币,其背后的投资者包括腾讯、祁鸣风险投资和CDH投资等一线资本。

在经历了破发上市的尴尬后,机器人的热情终于吹向了卓越这边。3月5日,育碧盘中大涨12%,股价一度创下119港元的历史新高。

作为“第一款人形机器人”,育碧能否借着AI风口起飞?

1.三年亏损31亿元,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事实上,随着AI的热潮,去年国内机器人赛道火了一阵子。2023年初至10月,a股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平均涨幅为13.74%。同期的上证指数中,昊志机电等个股涨幅超过50%。

育碧也于2023年12月29日登陆港交所,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然而,上市后,这位行业明星并没有迎来预期的追捧。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育碧的营收分别为7.4亿元、8.17亿元、100.8万元和2.61亿元,对应的净亏损分别为7.07亿元、9.18亿元、9.87亿元和5。48亿元;对应的调整后净亏损分别为6.43亿元、7.61亿元、7.82亿元和3.67亿元。

三年半后亏损31亿元,育碧的资金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持续亏损,育碧的解释是,除基本工资支出外,2022财年为推动收购一家子公司,一次性支付股份支付9200万元人民币,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抛开偶然因素,育碧自身的盈利能力确实不强。近年来,育碧的毛利率也有所下降。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其毛利率分别为44.7%、31.3%、29.2%及20.2%。

招股书显示,育碧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四大业务:教育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物流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其他行业定制机器人及机器人解决方案以及消费类机器人及其硬件设备。

受细分市场供需关系影响,业务毛利率波动较大。

例如,由于教育机器人本身的低频需求以及近年来教育市场规模的下降,教育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毛利率已从2020财年的50.6%下降至23财年上半年的35.2%。该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也从2021年的82.7%下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29%。

此外,为了促进与主要客户的合作,育碧降低了其物流智能机器人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毛利率。该业务的毛利率从2020财年的14.9%下降至2022财年的7.9%,随后在2023年上半年上升至12.4%,但整体趋势仍为下行。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育碧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研发周期也相对较长。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育碧发生的R&D费用分别为4.29亿元、5.17亿元、4.28亿元和2.24亿元,占当期总营收的57.9%、63.3%、42.5%和85。9 %。

此外,优秀花卉的销售成本也不低。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分别为3.13亿元、3.58亿元、3.61亿元和1.29亿元。

然而,在机器人行业,这种投资可能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因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面临成本、技术和应用场景等诸多问题。

在成本方面,由于需要完美融入非标准生活场景并完成复杂任务,人形机器人的结构更加复杂,这对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机器人的关节伺服驱动器生产成本高,一个机器人需要十几个伺服驱动器,占整机成本的一半以上。在过去,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往往高达数百万美元。

在该行业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拥有领先技术但受困于商业化的公司,例如波士顿动力公司旗下的Atlas和本田公司的ASIMO,这些公司的成本都高达数百万美元。

在漫长的研发期间,本田阿西莫已经停产,曾经由美国国防部资助的波士顿动力也几经易手。它先是被谷歌收购,然后转售给软银,并于2020年出售给韩国现代汽车,后者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因此,随着行业发展到今天,未盈利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对市场已经变得不那么性感了。

2.弯道超车的后遗症

事实上,与其他仍处于示范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公司相比,育碧已经在商业化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

为了解决商业化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融资和占领细分市场。首先,我四次登上春晚舞台打开知名度并获得融资。自成立以来,育碧已获得腾讯、祁鸣风险投资、CDH投资、中国工商银行和易居等知名机构的投资。IPO前,腾讯和祁鸣风险投资持有育碧超过5%的股份,成为最大和第二大机构投资者。

其次,育碧将通过细分领域的应用推出一些低成本的消费和教育机器人,以资助和细分R&D投资赛道的收入。

招股书显示,教育机器人的平均售价低于1.5万元,消费机器人的平均售价低于2000元。然而,最引以为傲的Walker人形机器人平均售价为598.8万元,生产成本仍难以降低。

在上市之前,育碧售出了超过76万台机器人,其中2021年沃克系列仅售出1台,2022年售出8台,2023年上半年售出1台。换句话说,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沃克系列只卖出了十辆。

这种切入细分领域的商业手段在前期是有效的,甚至可以达到弯道超车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一战略,育碧目前在产品和专利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在5年内成功自主研发了伺服驱动器,降低了生产成本。遏制炒鞋热,让情怀消费回归理性

然而,细分赛道(教育、物流、消费)的产品突破并未攻克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难题——如何解决智能的普适性?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与此相对应的是,特斯拉希望将机器人与造车产业链相结合,以降低制造成本。例如,擎天采用纯视觉方案感知环境,通过3D多视觉技术获取周围物体的信息,可与特斯拉的视觉传感器、FSD芯片等零部件通用。

不仅如此,特斯拉车主的驾驶数据还可以用于不断优化FSD算法,提高感知环境和自主分析的能力。

根据马斯克的说法,随着几项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甚至在2万美元以内。育碧创始人周剑曾表示,特斯拉降低成本可能是该行业迎来大规模生产的关键。林嘉琪林嘉琴

另一方面,你必须优中选优,细分赛道的产品也更容易受到市场影响。

除了教育智能机器人业务受到教育培训市场收缩的影响外,已经取代教育机器人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物流机器人和消费机器人也并不放心。

育碧的物流智能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极度依赖大客户。招股书数据显示,育碧物流机器人业务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天齐自动化工程集团。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天齐自动化工程集团贡献的收入分别为1.75亿元、2.51亿元及7140万元,占卓越物流智能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的91.7%、95.4%及93%。

育碧在招股书中还提到,如果未能获得新合同或维持与主要客户的业务关系,将对物流智能机器人业务的运营和财务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然而,消费级机器人相关业务由于市场竞争较大,毛利率较低且销量不稳定。育碧的Alpha Mini Wu空(非教育)、Alpha 1、Alpha 2和积木系列(非教育)的产品一直滞销,所以选择降价销售。

主营业务或多或少存在困难。谈到对AI的热情,卓越的选择似乎有些不足。

3、风口还是岔路口?

在2022年的AI日上,特斯拉首次展示了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原型。这个行走时需要工作人员帮助的机器人被描述为未来生活的解决方案。

很难想象未来能让机器人从客厅走到厨房做家务。

到2023年底,在特斯拉发布的Optimus第二代演示视频中,机器人已经可以轻松处理鸡蛋。自今年年初以来,特斯拉发布了几个展示视频,擎天已经可以轻松叠衣服了。在短短几周内,擎天柱的灵活性和流畅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育碧还发布了一段关于人形机器人Walker S进入蔚来工厂“实习”的视频。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进步在加快,很大原因来自于AI技术的提升。

在谈到人工智能对机器人行业的影响时,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说:“如果你能生成文本和图像,你也能生成运动吗?”?也许吧。”

换句话说,在AI跨过智能涌现的门槛后,机器人学习运动的能力可能会大大增强。

人影AI受到各大科技公司的追捧,也正是因为其背后开放AI的身影。此前,Figure AI宣布将与OpenAI合作开发用于人形机器人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图01,图AI更新的通用机器人,可以用手移动箱子,并慢慢地将它们放在传送带装配线上,显示了领先行业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AI技术进步、叠加政策加码和特斯拉强势入局的催化下,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银河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制造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开发和优化自己的AI算法和模型。在数据、算法、算力等领域,都有可能拉开差距。

换句话说,AI不仅带来了热情,还可能加速行业的分化。

与Figure AI和Optimus相比,育碧在AI领域起步较晚,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需要面对的挑战。台积电赴美建厂新进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一台人形机器人,能撑起450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