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的寒气吹向欧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字|潮波,作者|肖鲁豫,编辑|杨

在德国车企被迫卷入汽车行业初期的价格战之后,德国工业巨头博世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寒意。

多年来一直是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博世集团最近宣布,根据目前的业务量,其家电部门(BSH)计划到2027年底在全球间接领域裁员约3500人,其中今年将裁员1000人。

今年1月,博世集团刚刚宣布将在2026年前裁员1200人,其中计划在德国裁员950人。去年12月,博世集团宣布,到2025年底将在驾驶业务部门裁员1500人,包括R&D、销售和管理人员。

消息人士今年还指出,另一家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公司ZF计划在未来六年内裁员1.2万名德国员工,相当于德国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并关闭包括盖尔森基兴和Eitorf RF在内的两家工厂。

法国汽车零部件巨头法雷奥也向外媒证实,该公司将在全球裁员1150人,其中970人在欧洲。此外,法雷奥还计划合并混合动力部门和电动汽车部门。

为什么这些曾经稳坐“铁王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开始了罕见的裁员?因为它们不仅在中国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而且在海外市场也面临雄心勃勃的挑战。

01顾客为王

大多数零部件供应商的生命与下游优秀汽车公司的客户息息相关。在改变整车市场格局的过程中,如果这些供应商能够享受到大客户的发展红利,就有可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

领先的汽车灯制造商星宇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星宇的股价表现(自上市以来)

这家2011年上市的车灯制造商,在2018-2020年SUV周期结束、LED渗透率放缓的情况下,仍受益于前期开发的优质合资车客户。在此期间,其股价和业绩均好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水平。

2018年,星宇的股票主要包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SAIC大众和广汽丰田。其中,第一大客户一汽-大众的对应营收从2017年的12.8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7.15亿元,对应营收占比也从30.21%增长至37.07%。

这一轮增长背后的原因是一汽-大众迎来了强劲的整车周期。

一汽-大众旗下迈腾2018年销量近24万辆,继续保持在中型轿车市场的领先地位。2018年速腾上市后,继续保持在A+级轿车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作为一汽-大众的首款SUV,探歌在2018年上市后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2018年,一汽-大众整体市场份额提升至8.8%,成为十大车企中份额增幅最高的合资企业。2019年,一汽-大众成为当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产销双双突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即使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一汽-大众累计终端销量仍同比增长1.5%。不过,进入2021年后,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传统合资品牌开始面临明显的下行压力。一些合资品牌正在告别中国市场,而另一些则被抛在了后面。

2020年,雷诺集团将其持有的东风雷诺50%股权转让给东风汽车集团,东风雷诺终止运营;2022年,广汽菲克申请破产;2023年广汽讴歌停产,东风日产累计销量同比下滑21.17%,成为日系合资车企中同比下滑最严重的一家。

同样是在2023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提升至52%,12月销量更是高达58.2%,与此前自主品牌“40%保家卫国战”的口号相比,市场格局的变化可见一斑。

受此影响,星宇2021年和2022年的营收增长率分别为8.01%和4.28%,明显低于过去20%左右的增长率,公司2023年的业绩也面临压力。因此,星宇需要向一汽红旗、韦小立等自主品牌车企发力,重新绑定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优势车企。

博世集团等外资汽车零部件巨头的裁员也是如此,因为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崛起,汽车的核心技术已经从发动机和变速箱转向三电系统、软件、智能驾驶等。这些增长赛道也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发力的地方。

尽管博世集团深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性,过去几年在电气化领域投入巨资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利润回报。在降本增效的原则下,它只能先裁掉负责为自动驾驶软件开发跨领域计算解决方案的业务人员。

02历史转折点

时代的风并没有一下子吹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人已经为国产车奋斗了20年,而且奋斗了70年。

20世纪末自主汽车产业兴起时,外资汽车零部件厂商掌握了大部分汽车技术专利,自主车企受制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零部件,国家只能用市场空和真金白银换取汽车技术。

自2005年以来,一些汽车公司试图通过海外并购和正向研发在发动机等核心领域迎头赶上,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莲花、戴姆勒,SAIC收购罗孚/MG,以及东风入股标致雪铁龙。

以吉利为例,基于沃尔沃技术开发了型号为JLH-3G15TD 1.5T的三缸发动机和型号为JLH-4G20TD的2.0T发动机,发动机水平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双方联合开发了7速双离合变速箱,这在自主变速箱的研发中处于领先地位。entrypoint翻译

2016年10月,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全新CMA底盘架构,并正式推出高端品牌领克。在雷克萨斯的基础上,吉利汽车的产品价格冲到了15万-25万元的区间,并正式开启了对欧洲的出口,这加速了该公司的海外扩张。

在爆款车型的带动下,吉利汽车在2016年实现了76.6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0%),登顶自主品牌榜首,直到2021年才被比亚迪超越。

随着汽车品牌化的步伐,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开始“走出去”。在2005- 2022年期间,大量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了海外并购,钟鼎、盛骏电子、黛美、福耀玻璃和德赛西威都采取了行动。铂程斋图卦

这些自动归零企业的目标是:一是快速获取被收购公司的技术,通过正向研发实现技术迭代;二是直接承接被收购公司的原有客户群体,从而进入美欧头部车企的供应链;三是实现产业延伸,向博世集团这样拥有多条产品线的龙头企业学习。

回顾这些合并企业的地区分布不难发现,自主品牌为了贴近客户喜好,选择的企业来自日本、德国、北美(美国/墨西哥)等地。在这些想要抢占的海外市场中,国产车企最大的竞争对手无疑是日系车。

只是在2020年之前,自主品牌在海外的技术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非常有限,直到2021年国产车出海才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年出口量超过200万辆,同比增长101%,2022-2023年期间出口保持强劲。

这一转型背后最大的功臣是国内新能源车企,它们利用在三电系统和智能配置方面的创新实力和技术优势,针对海外品牌电动车供应车型少、性价比低的问题,一举填补了海外市场空的不足,与走氢能路线的日系车企拉开距离。

从长远来看,在技术和产品实力的优势下,电动汽车将为国内车企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重塑品牌的机会。在汽车行业,中国制造将不再只代表廉价和低端路线,而是可以与欧美和日本品牌同台竞争。

居安思危

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零部件领域的国产替代浪潮已经势不可挡。

正如你所熟悉的,福耀玻璃占据了汽车玻璃国内市场的60%和全球市场的17%。以延锋、新泉、常熟汽配为代表的汽车内饰企业也开始利用成本和效率优势,获得全球17%以上的市场份额。

与电动汽车高度相关的新能源热管理、高级别智能驾驶域控制、智能座舱等增长赛道也给了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更多竞争机会。

以智能座舱为例,根据华晶产业研究院数据,预计到2026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44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18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4.2%,为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德赛西威等汽车电子制造商近年来在智能座舱业务发展方面表现强劲,推出了全自动泊车和大屏座舱产品等产品,并新获得了长安福特、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广汽乘用车和何忠汽车等多家主流客户的项目指定。

尽管德赛西威智能座舱业务营收增速高达40%-50%,但在汽车行业整体低迷和新能源汽车企业价格战的压力下,德赛西威作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盈利能力开始承压,需要不断改进产品并获得订单才能获得长期业绩增长。

因为汽车与汽车零部件之间的市场空并不是无限增长的,新产品渗透率与国产替代率之间始终存在天花板,未来的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春节过后,新能源车企之间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与车企绑定的汽车供应商应该有危机感。

即使是锂电池供应商的全球领导者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现在也不敢利用市场垄断地位和车企签署霸王条款。曾毓群,前“排队难遇”最近,一些人已经走上了寻求合作的道路,并与赛莱斯特、东风猛士、姜奇集团、滴滴出行等多家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价表现(自2019年4月以来)

更重要的消息是,2月27日,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龙工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拓新能源工程机械市场。

由于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降价潮,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对新市场的渴望可能更加迫切。据悉,为了确保市场地位,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旗下的福迪电池将继续执行降本策略,而动力电池很可能进入0.3元/Wh时代。

此前,电动汽车的重要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暴跌,天齐锂业和其他“王理”的业绩和股价都远不如前。网银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区别

总的来说,汽车零部件作为一个规模非常大的产业,确实已经呈现出价值流向中国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出现鸡犬升天的情况。在这个产能容易大于需求的时代,似乎没有人可以高枕无忧,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必须在这场汽车工业史上的淘汰赛中努力生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汽车零部件的寒气吹向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