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博士如何撬动电池产业千万产值?丨万千气象看四川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赵毅咳嗽一直不好是什么原因怎么治

6个辞职创业的博士,一个不成熟的项目,没有厂房,缺乏资金,市场估值怎么可能在一两年内翻倍?

2月20日,以“千里气象看四川”为主题的采访团来到位于遂宁市的四川百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思格新能源”),这也是国内首家量产锂电池和钠电池用硬碳负极材料的企业。

在这里,面试官们走进了一个励志的创业故事,找到了答案。海信E8K和E8H区别

四川百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车间(李志强摄)

六个到处“碰壁”的医生

“我们没有引进一个工厂,而是引进了一个团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遂宁高新区科技商务(大数据)局主要负责人激动地说,百思格新能源是遂宁市招才引智的典型案例。

他如此兴奋的原因源于来自这家工厂的励志创业故事“龙”。

“2019年,我们团队的6名博士在实验室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小规模测试,觉得还是很有前景的,于是决定创业。”四川百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凡说,当时6名博士中有5名在著名央企工作了8年以上并担任重要职务,这毫不犹豫地看起来不理智。

一开始是真的。六个“超级大脑”,带着一个尚未测试的项目,敲开了名为“机遇”的大门。

然而,现实打脸了,“碰壁”和“闭关锁国”是家常便饭,他们已经记不清自己被拒绝了多少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我们的项目还不成熟,未来发展未知,带来的风险也不可控。我们没有被风险投资机构选中是正常的。”魏凡坦率地说。

要知道,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项目需要资金、工厂和设备的支持,这深深地困住了当时一次次尝试又失败的医生们。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实验室里的项目就可以正式投入工业化运营。

机会在哪里?

“超级大脑”遇上“伯乐之眼”

终于,带着希望,医生们敲开了遂宁高新区的大门,让实验室的成果在这里有了“家”。

“除了我们的发展本身,这种类型的团队需要入驻,更重要的是来自我们专业团队的分析。”遂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黄俊宁回忆说,当时他们科研团队的一位专家毕业于中南大学,他非常看好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积极推进这个项目。note2论坛

什么样的项目“潜力股”让伯乐刮目相看?

魏凡说,他们的项目主要是开发更适合钠离子电池的硬碳阳极材料。“简单来说,一般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石墨结构类似于千层饼,层间间隙相对较小,非常适合小型锂离子电池。然而,钠离子比锂离子大,很难通过这样的间隙。”

该项目的突破在于其开发的新材料是大大小小的多孔结构,非常适合钠离子进出。“我们的材料非常适合钠离子在间隙中的嵌入和吸收,这加速了钠离子的流动,从而使电池的性能更好,因此非常适合用作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随后,遂宁高新区也表达了诚意,与团队和政府展开了“双向之旅”。

“一开始,我们为团队提供了一个1800平方米的厂房供他们使用,而且两年半都是免租金的。”黄俊宁介绍,该项目于2022年中试后投入批量生产,真正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美跨越。

为了投入大规模生产,厂房的扩建是必不可少的。遂宁高新区为其提供了占地44亩的新厂房,并在原有厂房基础上进行装修改造,让企业“拎包入住”。在试点测试后不久,该公司搬到了现在的厂房,并开始大规模生产YHC和NHC碳粉材料,这是该公司的两种主要产品。

“这家占地44英亩的工厂现已被我们收购。“魏凡说。

从开始大规模生产到现在,仅仅一两年的时间,一个企业如何才能买到它曾经梦想的工厂?

订单的激增反击了工业版的“热与热”

“公司刚成立时市场估值2000万,现在估值25.56亿。”从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到现在估值翻倍。无声的变化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发展的数据远不止这些。魏凡介绍,去年1月,公司完成了国内最早的千吨级大容量钠负极材料生产线的建设和投产;去年完成4000吨产能;计划今年年底完成8000吨产能。

在生产线方面,目前已建成4条生产线,计划到今年年底增加到8条,2025年15条生产线将全部建成。“一吨产品有8万到10万的产值。如果15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估计能带来12亿的产值。”黄俊宁特别提到,届时平均每亩产值将达到3000万。要知道,目前我国平均每亩工业产值约为58万。

经济效益只是百思格新能源的优势之一。其实也解决了产品“卡脖子”的问题。

“我们的产品以前仅由日本和韩国的几家公司生产。进口到中国的价格是每吨20万元左右,现在基本维持在这个价格。而且我们的产品完全可以替代,市场上的价格是8万到10万元,可以降低一半左右。”魏凡透露,预计未来价格将再次下降。

令人振奋的是,曾经“冷门”的项目也迎来了自己的“热捧和热销”。

“今年,我们计划拿下6000万元的订单。主要客户为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魏凡介绍道。

黄俊宁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该公司大约有50人,其中一半是R&D技术人员,对营销人员的需求很小。“因为不缺销量,产品一出厂就销售一空,订单很软。”

回首往事,黄俊宁也感慨道,“谁能想到,当初融资200万元都有困难的企业,现在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20亿元。这家企业的增长速度出乎意料,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6个博士如何撬动电池产业千万产值?丨万千气象看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