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科技集团出品
作者|丸山
编辑|王
头图|虎嗅拍摄
在营销行业,有一个经典的面试话题:以XX的价格把这支圆珠笔卖给我。
但如果这个问题来自一家AI硬件公司的面试官,你可能会尝试直接回答:“它是由AI驱动的。”
虽然这听起来很荒谬,但一些消费电子公司确实如此。
这些制造商尽力向世界展示人工智能可以在各种场景下与硬件深度融合,但它们中大多数的最大意义可能是验证如何在需求不存在的情况下通过“脑补”来定义一款产品。
当然,类似的故事在消费电子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次。在探索的早期阶段,新技术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实验产品。
然而,与过去的技术先驱相比,现在许多致力于AI硬件的制造商有很大概率知道他们的产品甚至不是“概念性的”。
AI等于品牌升级?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AI硬件的边界扩张中,传统家电企业可能是行业中最激进的群体。
两年前,三星展示了一款球形机器人“Ballie”。它最大的卖点是可以跟随用户移动,并在家庭场景中完成一些简单的交互。或许三星也意识到了这种想法有多蹩脚,在那一年Ballie出现后,就没有了下文。
但不久前,三星在完成对Ballie的修补后再次展示了这款产品。根据三星的官方声明,升级后的Ballie定位为自带投影功能的“AI伴侣机器人”,可以随时为用户播放视频片段,还可以链接和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
图片来源:三星电子
我们一般称之为扔掉高大上的包装概念,控制智能设备工具的门户。问题是,谁需要一个可以跟随他们的网关和投影仪?
韩国公司LG也展示了一款类似的伴侣机器人产品,并将其定义为“AI管家”,帮助用户在家中巡逻并观察宠物的情况。LG还特别提到,它可以通过捕捉用户的表情和声音来分析用户的精神状态。如果用户心情不好,它还会播放音乐让人振作起来。
但还是同样的问题。除了早期教育等少数特定场景外,即使是经过充分训练和参数调整的大型语言模型似乎也不足以支持机器人立即准确地理解用户的语义。伴侣机器人的需求基础是什么?
Forrest的首席分析师迪潘詹·查特吉(Dipanjan Chatterjee)在他的个人社交媒体上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没有人愿意穿着便衣出现在化妆舞会上。
言下之意是任何公司都必须迎合行业主流,并在AI上展示自己的行动。
然而,笔者认为,真正能让AI在硬件上落地的,恰恰是那些朴实无华的“便装”。
例如,三星和LG今年都推出了用于电视的AI芯片,它们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人机交互的噱头上,而是专注于通过AI芯片和神经网络模型来提高电视的质量。
简单来说,在AI芯片的加持下,这些厂商的电视现在可以分析画面的每一帧,并智能地补充画面细节,例如对背景进行降噪处理,并锐化画面主体以使画面更清晰。
虽然不清楚能否达到厂商宣传的“4K到8K”的效果,但这一技术路径确实解决了用户对电视的硬性需求:在片源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通过硬件提升画质体验。
也许这项技术听起来远不如“多模态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性感,但至少对硬件制造商来说,结合自己的基本业务探索人工智能应用要比伴侣机器人可靠得多。煤炭炉子烤箱
背靠AI好乘凉?
与痴迷于智能化的家电企业相比,创业公司的吃相要难看得多。百姓个人征婚
之所以用“吃货”而不是“脑洞”来概括这些公司的现状,是因为作者非常肯定这些企业家完全清楚他们的产品有多扯淡。
例如,一家名为SeerGrills的初创公司推出的烤箱,该团队表示,通过AI对热辐射的精确控制,这款烤箱可以在两分钟内以1000-1600华氏度(约538-871摄氏度)的温度完成牛排的烘烤。
图片来源:CNET
很难想象蛋白质在这种温度下如何避免完全焦化。虽然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各行各业,但它不应该违背物理定律。
除了这种完全“不着调”的AI应用之外,还有一些看起来不错的想法。
例如,初创公司兔子发布的手持人工智能硬件产品“兔子R1”。
这款产品配备了一个2.88英寸的触摸屏、一个用于拍摄的可旋转摄像头、一个交互式滚轮按钮和一个麦克风。
据该公司介绍,兔子R1可以通过语音输入为用户提供导航和在线预订汽车等服务。安兔兔团队还强调,该产品基于“大运动模型(LAM)”,这意味着在用户用自然语言发出指令后,安兔兔R1可以理解用户的操作意图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图片来源:汤姆指南
就系统的运行逻辑而言,这款设备解决了很多手机厂商在设计UI/OS时的难题——降低了用户的操作水平,甚至实现了“零操作水平”,因为用户完全不需要调用APP就可以发出相应的指令,并且这款设备还可以通过SIM卡或WIFI链接网络独立使用。
然而,兔子R1肯定不是填补某个市场空,因为它根本无法在终端市场占据任何利基市场。
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这种手持AI硬件能取代手机吗?答案显而易见:根本不是。那么为什么消费者除了手机之外还要携带另一个智能终端呢?
其次,从兔子R1的设计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款设备非常依赖语音交互,上面的2.88英寸触摸屏很可能无法支持其他交互方式,但问题是消费者对语音交互的依赖程度很低,既无法取代触摸交互,也无法满足用户在公共场所的隐私需求。
这其实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在手机厂商“不堪重负”的今天,国产手机的Siri和语音助手都始终难以使用,因为用户对这个功能真的没有需求。
我们可以进一步想象,即使接入大语言模型后,语音助手在功能实现上有了质的提升,但它是否需要其他智能终端的参与?手机厂商可以基于手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在本地部署大型机型。
单独出售智能手机上集成的功能就像在2024年推出小灵通一样神奇。
全军覆没?热汤面条家常做法
话虽如此,难道所有以AI为卖点的硬件产品都应该一竿子打死吗?当然不是。如上所述,使用AI芯片提升画质的电视,以及各家OEM厂商布局的AI PC都是不错的尝试。
事实上,纵观过去以AI为卖点的电子产品,其成功之路是有迹可循的。
在1月27日刚刚结束的虎嗅AI沙龙上,易创科技创始人易波提到,AI的真正价值在于改变供需关系,即提供稀缺的功能或服务,而不是简单地提高生产效率。在前一个时代的应用中,AI功能的简单集成实际上受到了认知水平的限制。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具有提供稀缺服务的属性呢?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以亚马逊Echo为代表的智能音箱。
Echo在产品层面的意义在于将家庭场景中播放音乐、查询天气等繁琐交互一次性简化为语音指令。并且在家庭场景中,用户说出语音命令,不会造成尴尬,这与当前的AI便携式设备有很大不同。
另一个有趣的案例是智能健身镜。该产品从业者的融资水平在过去三年中相当夸张。仅在2021年,一家Fiture公司就融化了3亿美元。其AI水平的稀缺性在于每个人的健身动作都会有各种形式,真正的教练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而传统的健身课程无法解决这一痛点。这是健身镜在C端市场的核心价值点。
事实上,过去几乎没有3C产品。在渗透受挫的情况下,它只有通过集成AI功能来翻身和崛起。
另一个问题是,AI不仅要在C端提供更多的产品价值,在B端也要有足够的资源撬动,否则就有些“单打独斗”了。
比如智能音箱的出现,实际上打破了智能家居以往以单品形式出现的局面,成为用户通过语音识别、设备中控等功能切入IoT的入口,从而撬动大量相关产业,形成联动发展。
虽然根据IDC的统计,自2021年6月以来,全球智能音箱行业进入了持续萎缩阶段。然而,在业务蓬勃发展的几年里,Echo的爆炸性销售已经完成了其作为商业产品的历史使命。
目前,那些尚未找到应用场景并试图为用户创造需求的AI硬件并不具备智能音箱的基本盘,因此对于这些产品能否赢得市场的青睐,答案可能显而易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AI 硬件,只剩故事与脑洞?